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中國中小企業之發展前景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中國中小企業之發展前景

莊朝榮  (2014/02/10)    《台經月刊第37卷第2期》

中國中小企業發展的困境

   在社會主義經濟的背景下,絕大部分工商企業均屬國家所有,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益直接決定整體國民經濟的表現。在改革開放後,即使標榜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有企業依舊是主導經濟發展的支柱,目前中國國有經濟份額約GDP的一半。為促進國有企業的發展,中國政府以人為壓低生產要素、資金及資源價格優先提供,以降低其營運成本,並以行政審批限制民營企業進入市場,維護其獨占地位,在政策體制先天上就很不利於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國的金融體系主要服務國有企業,在銀行商業化的改造中,也只注重銀行自身風險的防範和提高獲利能力,無暇顧及各類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由於對國有企業提供過度的保護和補貼,不但造成其經營效率低落,產能過剩、腐敗現象愈來愈普遍,而且還排擠民營企業的經營發展空間。即使在民營企業中,中小企業的處境也不如大型企業。

   中國中小企業面臨的經營困境,一方面作為民營企業,除了融資困難、工資成本不斷上升,以及稅負重之外,最大的問題是面對司法不公,產權未受到應有的保護;另方面作為規模小的企業,在競爭上處於不利的地位,包括:(1)難以因應政府政策的變化和政府部門的管理(2)缺乏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能力(3)土地、資金、人才等取得困難(4)缺乏現代化的企業管理制度(5)欠缺政府政策的支持。這些都是制約中國中小企業發展至今尚未解決的主要問題。另外,在區域整合趨勢下,中國與許多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中國內需市場將逐步開放,外來的競爭壓力對中小企業無異是雪上加霜。幸好近期中國政府正積極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市場功能將逐步獲得發揮,對民營企業,或是中小企業的經營環境也將逐步獲得改善。

 

中小企業支持政策成效在於落實

   中國自200311日起施行中小企業促進法,針對資金支持、創業扶持、技術創新、市場開拓,以及社會服務,提供相關支援措施,期以改善中小企業經營環境,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擴大城鄉就業,發揮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20045月中小企業上市正式啟動,2006年開始將中小企業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列為「十一五」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工作的重點。政府支持中小企業措施陸續出爐,成效亦有所顯現20053月國務院發布「關於鼓勵支援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非36條),這是中國首次以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主題的中央政府政策。非36條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壟斷行業和領域,並承諾提供融資支援。但非36條在頒布多年之後仍不能落實的主要原因,是只有政策和規定,卻欠缺如何落實的實施細則,更沒有部門去加以落實。

中國中小企業國有企業壟斷融資困難政策改革市場准入技術升級產權保障經濟轉型民間投資內需擴張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