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產業動態SNG】循環經濟與台灣廢棄物法規之現況探討

 

台經月刊

 

【產業動態SNG】循環經濟與台灣廢棄物法規之現況探討

楊舜堯  (2019/06/06)    《台經月刊第42卷第6期》

   循環經濟為近年的熱門議題,其強調由過去「開採、製造、使用、丟棄」的線性模式,轉變為「資源可持續回復與再生」之循環模式,目前推動循環經濟較活躍的國家包含:荷蘭、德國、丹麥、中國及日本等。台灣90%以上之能源、肥料、飼料60%以上之食物由進口輸入(黃育徵2017),為高度仰賴進口國家,若發展循環經濟將廢棄物轉換為可利用資源,能減少台灣對進口原物料之需求、產生經濟價值,同時降低環境危害。因此,蔡英文總統2016年的就職演說中,表示將循環經濟列為「五加二產業創新」政策之一正式推動,各政府單位也陸續提出發展循環經濟政策,如經濟部成立「循環經濟推動辦公室」與農委會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等,推動我國發展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的思維包含源頭製造之重新設計、延長產品壽命以及回收再利用等概念,由於涉及廢棄物再利用議題,執行上必須考慮到廢棄物處理與汙染防治等問題,因此除了政策推動,亦須有相關法令依據,以促使廢棄物能有效轉換為有價值資源達到循環之目標。目前國際上為推動循環經濟政策而制定專法的國家,包括德國的《循環經濟法》與日本的《循環型社會促進法》,與台灣目前分別推動之《廢棄物清理法》與《資源回收再利用法》之架構略有不同。本文將參考前述國家之法規架構,並與我國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回收相關之法規進行比較及探討。

 

德國循環經濟法規架構

   德國是歐洲最早提出「循環經濟」一詞的國家,其最早在1972年頒布第一部有關廢棄物處理法律《廢棄物處理法(Abfallbeseitigungsgesetz-AbfG),後續德國思考應從源頭控管廢棄物生成,於是逐漸衍生出循環經濟的概念,並1994年公布《循環經濟與廢棄物法(Kreislaufwirtschaft und Abfallgesetz- Krw-/AbfG),到現在法規已演變為《促進循環經濟與廢棄物友善環境管理法(Gesetz zur Förderung der Kreislaufwirtschaft und Sicherung der umweltverträglichen Bewirtschaftung von Abfällen),簡稱為《循環經濟法(Kreislaufwirtschaftsgesetz- KrWG)

   德國管理廢棄物的法規是以《環境責任法》(UmweltHG)作為法規架構基礎,架構可以分為兩個部分(1),第一部分為《循環經濟法》、《廢棄物處理查核條例》、《廢棄物處理企業條例》及《歐盟廢棄物目錄條例》等一般通則性法規,第二部分則以《循環經濟法》為主軸,往下分為管理不同廢棄物之專法、廢棄物處理法規以及廢棄物運輸法規(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2018)。在廢棄物專法的部分,德國依據國內廢棄物性質,分為城市廢棄物、廢油、報廢車輛及生物廢棄物等,再以此制定專法如《城市廢棄物條例》、《廢油條例》、《報廢車輛條例》,以及《生物廢棄物條例》與《動物副產物清除實施條例》等不同法規。此外,德國為歐盟成員國之一,基於「歐盟法優先適用效力(Anwendungsvorrang)中歐盟法優先於會員國法之原則(陳麗娟2016),德國的廢棄物法規內也包含歐盟所公布之法令,如《歐盟廢棄物目錄條例》等,作為相關執法依據。

循環經濟廢棄物處理資源回收法規法規比較德國循環經濟法日本循環型社會法廢棄物清理法資源再利用環保政策台灣法規國際法規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