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國際經濟】兩岸經貿依存的迷思與展望

 

台經月刊

 

【國際經濟】兩岸經貿依存的迷思與展望

蔡毓芳  (2005/02/07)    《台經月刊第28卷第2期》

1978年底中國開放門戶之後,台商即與之維持間接經貿往來,但政府以禁止為原則,限制兩岸之間的經貿往來。1980年代台灣面對外匯存底激增、通貨膨脹壓力、國內勞動力不足、土地成本高漲、環保意識抬頭等不利產業投資環境影響,以及國際貿易變遷、台灣商品逐漸喪失價格競爭力,加上國際保護主義興起,國際行銷不容易等等內外不利因素,促使台灣一些喪失價格競爭力的傳統產業不得不尋求海外的投資基地,以延續產業的生命,因而促使政府重新考量中國政策1987年進一步開放赴中國探親,就有許多中小型企業利用探親的機會,前往中國找尋投資機會,進而掀起一波波的台商西進中國的投資熱潮。

從此兩岸關係不僅進入新階段,台灣對外經貿發展也因中國因素的加入而變得更加複雜1990年來,在政府的進一步核准下,更多的中小企業及中大型企業赴中國投資,然而兩岸的經貿交流並非一帆風順,一方面因為中國經濟改革後,仍未完全脫離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框架,致使台商在中國的投資活動時遭不可預期的風險;另外,由於目前我國對中國經貿政策為單向管制政策,對於赴中國投資仍處於較被動的局面,兩岸之間的政治局勢,也往往影響了兩岸經貿活動。

近幾年,中國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發展情況,以及台灣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消長情形,也引起國人的關注。中國自經濟改革、對外開放以來,已成為全球勞力密集產業最大的生產、出口基地。根據1,先從時間數列觀察,台灣產品在歐盟市場占有率1989年無變化外,在美國及日本市場的占有率都呈現下降趨勢;反之,中國在三大市場的擴張速度之快已逐漸取代我國的地位2003年中國在美、日、歐盟三大市場的占有率都較台灣高,在美國市場,台灣市占率只占中國20.74%,在日本市場只18.03%,歐盟市場只占21.39%,我們從過去領先的地位逐漸遭受競爭甚至被取代,此與台商赴中國投資,生產製造銷售至美、日、歐盟市場有很大的關聯性,台商投資不僅帶去生產製造技術,甚至重疊產品之出口地,兩岸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態勢愈來愈明顯。

台商對中國投資熱潮不減

儘管兩岸產品競爭態勢已顯現,台商赴中國投資的熱情依然不減,根據經濟部投資業務處資料顯示,以當地國的統計資料來看,累計2003年,中國是我國最主要的投資地區,投資比重高45.87%,遠遠高於第二投資地英屬中美(9.37%)及第三投資地印(8.45%),而一向為我國最主要之出口地區美國市場,則只4.90%的投資比例,顯示中國這塊無限龐大的商機及世界生產製造的工廠,仍不斷地吸引台灣企業西進探險,而對中國投資依賴日益加深,可能會對台灣產業及經濟帶來何種危機或展望呢

兩岸經貿台商西進出口依存產業升級技術差距國際分工投資熱潮全球布局風險管控知識經濟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