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新加坡境外園區合作發展模式
高雅姿 (2019/08/08) 《台經月刊第42卷第8期》
隨著全球化的腳步,帶動了世界各國的合作機會,不論是推動國內外廠商媒合、國際招商、參與國際性科學園區組織活動,或是與世界各園區簽署合作協議及參訪交流等國際鏈結方式,均加速園區轉型與產業升級,亦提升該國國際影響力,而新加坡自1990年開始於印度尼西亞、越南、中國、印度等國家建立境外園區,其園區營造出類似新加坡的適宜外商投資的商業環境,強化當地吸引外資的能力。
新加坡境外園區國家發展戰略
新加坡境外園區國家發展戰略主要始於2000年所推動的「區域化2000計畫」(Regional 2000 Programme),其中一項即為境外園區合作,充分利用逐漸活躍的亞太經濟發展及周邊國家具有潛力的資源和市場,以期能擴大新加坡產業持續發展的空間,而從定義來看,境外園區合作係指一國與他國或國際經濟組織透過政府間合作,或政府和企業間合作共同建設或管理一產業園區,因此對園區所在國而言,希望借鑑他國規劃技術經驗,提供具有國際化特色,滿足國際標準的措施和服務體系之國際合作產業園區;對於輸出合作國而言,與他國境外園區合作,可帶動該國企業往外發展,進而促使產業升級或轉型。
然全球經濟重心持續向亞洲轉移,為成為亞洲和世界的科技樞紐,新加坡隨著園區的國際合作多元發展,加上其「未來經濟委員會」(Committee of Future Economy, CFE)於2017年宣布推動新加坡經濟成長之中長期發展策略裡,強調深化並擴展國際聯繫,加強貿易與投資合作,以及積極掌握東協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AEC)商機,持續強化與各國企業及園區鏈結程度,進而吸引新加坡企業及跨國企業進駐園區所在國,帶動當地就業和經濟發展,且提供入駐企業可享受相應優惠政策。
新加坡境外園區、VSIP、中新廣州知識城、產業鏈分工、國際招商、智慧城市、科技創新、區域經濟、產業升級、投資環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