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面向TPP時代台灣的應變與對策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面向TPP時代台灣的應變與對策

吳福成  (2013/02/05)    《台經月刊第36卷第2期》

美國「重返亞洲」的新戰略

   近兩年來,由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協(TPP)高調登場,因強調高標準、高品質,而被視為係美國主導規21世紀的新貿易架構TPP除要處理貨品貿易「市場准入(market access)的邊境措施,也要處理與貿易暨投資有關的邊境(behind the border)議題,同時原則上還要TPP成員國的貿易自由化率達100%,所以加TPP的門檻甚高。但TPP公開歡迎亞太經濟合(APEC)成員參加,已提供台灣參與的確定性機會,這也是馬英九總統宣稱要在八年內創造條件,來完成加TPP目標之主要憑藉。

   然而,TPP的登場是美國在經濟層面的「重返亞洲」,已與原先以東(ASEAN)為主軸的東亞區域經濟整合模式互為較勁,並形成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新格局。加TPP的高標準、高品質訴求,澈底改寫亞太貿易規則,尤其美國和中國TPP的不同情結,中方質TPP是對中國的經濟包圍網,美方則宣TPP是一個開放的結構,並歡迎中國參與,更導致台灣在尋求加TPP與繼續深化兩岸經濟合(ECFA)之間的處境難為。因此,台灣在尋求加TPP的過程,理應有一套總體戰略思維,將來TPP時代才能趨吉避凶。

 

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新格局

   在全球外部經貿大環境的變動中,由於世貿組織(WTO)全球多邊貿易自由化杜哈回合談判進程停滯,以及歐債危機和美國經濟復甦遲緩的不利因素衝擊之下,各主要經濟體為確保本身在海外的市場利益,已競相簽署不同形式的區域貿易協(RTA) 或自由貿易協(FTA),並已形成各國之間、各區域之間貿易自由化競爭,亦即所謂的「競爭性自由化(Competitive Liberalization)趨勢。

   其中,在亞太地區除原本已存在的APEC,近兩TPP的竄起,則頗有發展成為將來擴大建構亞太自由貿易(FTAAP)之態勢。而相TPP的後發先進,東亞區域也出現新的經濟合作模式,包括由東協十國加上日、中、韓、紐、澳、印度的「更廣泛的區域內全面經濟合作(RCEP),以及中、日、FTA,這些經濟合作模式也都具有抗TPP的戰略思維。
(一TPP是達致建FTAAP的路徑圖之一

   TPP的前身是由智利、汶萊、新加坡、紐西蘭2005年簽署成立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SEP,簡P42008年美國正式加入談判,名稱遂縮減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1),後來又加入澳洲、祕魯、越南、馬來西亞2010APEC橫濱領袖宣言明確指出:東協加三(日、中、韓)、東協加六(日、中、韓、紐、澳、印度)TPP等是達致建FTAAP的三個路徑(road map)。由APEC是不具拘束力的鬆散論壇,也無法直接轉型FTAAP,故只能扮演育(incubator)角色,藉由上述三個路徑圖來實FTAAP2)。

   2011年在夏威夷舉APEC領袖高峰會會議期間,美國強勢推TPP之後,迄今加拿大、墨西哥已完成美國國會通知程序,正式加TPP成員國,日本政府則持續宣稱將會參TPP2012年泰國也表態要對參TPP進行研究。大勢所趨,目前已有過半APEC經濟體參與建TPP,這也意味著APEC希望通過東協加三、東協加六TPP等路徑圖來達FTAAP理想的過程TPP顯然已先聲奪人。根據台經院APEC官網的TPP成員國資料,以及參考經濟部國貿局官網資料彙整,將TPP12個成員國,擁有約八億人口市場,經濟規模約占全40%,將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經濟區塊。

TPP亞太經貿區域整合自由化門檻貿易協定競爭中立ECFARCEPTIFA談判產業轉型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