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從日本新標示管理法規論我國機能性農產品發展策略
劉依蓁 (2016/03/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3期》
社經發展趨勢
根據聯合國世界人口高齡化(World Population Ageing)報告(2013)資料顯示,2050年全球60歲以上高齡人口將超過20億人,高齡化已成為全球趨勢。此外,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民眾對於特定功能之保健產品需求漸增,例如伴隨3C產品普及化,對於保護眼睛等相關產品的需求逐漸提升。根據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資料(2015),2014年全球保健市場規模為1,142億美元,預測未來年成長率為5.3%;國內部分,2012年國內產值為新台幣661億元,預測未來每年以平均12%成長,相對高於全球成長率。除了保健產品的需求逐漸上升之外,訴求天然來源的食物也蔚為風潮。美國有70%的消費者,認為水果和蔬菜是最好的機能性食品;日本有94.6%的消費者,願意攝取具特定營養成分的機能性作物。根據日本矢野經濟研究所(2015)估計,具有機能性的蔬菜在2015年市場規模為11億日圓,預測2025年可超過十倍以上,達到140億日圓。
日本機能性農產品發展之策略
(一)機能性農產品和食品開發計畫
日本和食在2013年12月4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食物天然及視覺美感的形象之外,和食文化注重食物多樣性並追求營養均衡。近年來由於日本國人飲食習慣改變,代謝症候群等與日常作息息息相關的疾病便成為日本國人的健康隱憂。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提出「Food is medicine」,顯示食物的營養才是對人體健康最有用的藥品,雖然醫食同源早已是傳統醫學的基本觀念,但如何正確地提供適當的機能性食物給具有需求的族群,並提供足夠的食物和營養方針是目前還需加強的。日本農產品具有品質優良、多樣化、安全的特質,為了讓消費者能夠安心地食用富高營養價值的健康食材,日本農林水產省於2013年啟動機能性農產品和食品開發計畫(機能性を持つ農林水產物·食品開発プロジェクト),致力於透過自然的飲食來創造新的飲食型態,以提升國民健康。
安倍內閣撥款20億日圓給農林水產省進行為期三年(2013~2015)的機能性農產品和食品開發計畫,並透過農研機構、日本國內大學以及民間企業等研究組織進行研究開發,根據安倍內閣估計「機能性農產品」,包括高營養價值的水果、蔬菜及穀類,其潛在市場一年達6,000億日圓(約新台幣1,800億元)。為了提供健康的飲食,此計畫匯集了政府、企業以及學術界,輔以穩定的生產栽培技術以及機能性評價方法建置,開發創新機能性農產品及加工產品,並建立維持個人健康之食品供應系統(圖1)。
圖1 日本機能性農產品和食品開發計畫目標
機能性農產品的開發,主要由農林水產省與農研機構執行,目前已開發出多種具有特定機能效果的農產品,且針對其有效成分進行確效分析,例如具β隱黃素的溫州柑,有助於幫助停經後婦女增加骨密度,並抑制代謝吸收;另外富含甲基化兒茶素的紅富貴綠茶,經實驗證實具有抗過敏、抑制血壓上升、改善脂質代謝等功效(表1)。在加工品部分,日本愛媛飲料公司推出「雲岫橘果汁」,經分析顯示透過該公司的製造流程一份產品含三毫克的β隱黃素,相當於三顆橘子的有效成分。
機能性農產品、健康食品、機能性表示食品、農業技術、標示制度、食品安全、農產品附加價值、產業價值鏈、食品機能性標示、生技農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