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再次驅動經濟的新活力——金融科技生態的建立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再次驅動經濟的新活力——金融科技生態的建立

林佳慶  (2017/08/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8期》

   全球的資通訊技術已發展成熟,進而掀起行動科技、社群連結、資料分析與雲端運算的破壞式發展,打破區位使用與服務的限制,使各項產業急於導入資通訊技術增加銷拓市場的速度。科技的不斷進化也讓金融商品、金融服務與民眾的消費習慣產生巨大的變化,因此,數位金融已銳不可當地蔚成一股潮流。傳統銀行從業人員只需有財務金融知識即可,但現今的金融業著重於資通訊技術人才的培養。數位金融趨勢迫使我國政府在金融的管制也逐漸放寬,金管會2015年推動「打造數位化金融環3.0」計畫,針對網路銀行與行動銀行之線上金融業務,新12項線上申辦的服務,例如:存款作業、授信服務、信用卡申請、財富管理與共同行銷等五類業務。這些金融線上的作業服務,有利於金融機構的業務推廣,也加強民眾使用金融消費的便利性,但同時也增加金融的風險性。

   隨著金融服務需求趨於多樣化,金融科技(FinTech)創新公司近幾年趁勢崛起,其發展的速度逐漸威脅到傳統金融業的成長空間,取代傳統金融服務模式並彌補其缺點。我國政府為使金融服務更加多元,並普惠於企業融資與消費信貸等,20175月通過「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條例草案」,自然人或企業在此條例的規範下皆可投入以科技創新的金融業務,金融現況的改變將激盪金融體系的秩序,同時也將金融產業推向嶄新的商業模式。

   何謂金融科技?其主要為透過科技的應用提供金融服務,即金融業務、行動科技與人工智慧的結合應用,包含智慧投資理財、P2P網路借貸、電子支付、群眾募資等。金融業是支援產業發展與提供民眾便利生活中的工具,因此,可預知來勢洶洶之金融科技未來將使金融業趨於更競爭,這股態勢必影響產業發展、企業經營與民眾的消費型態。

   我國的金融科技才在起步之初,反觀中國近幾年的金融科技發展已發展臻至成熟,在第三方支付、P2P網路借貸、股權眾籌和線上理財商品等金融科技業務皆大幅成長。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KPMG)2016年的報告指出,中國的金融科技企業2016年已有五家排名全球前十大,顯示中國的金融科技產業已具國際競爭力。另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指出,中國互聯網金融投融資市場2016年上半年共計174件,並168家企業獲得融資,融資總金額為人民610億元。我國與中國在貿易往來、產業合作與民眾交流逐年倍增,兩岸緊密的關係勢必改變雙方的金融合作模式,進而間接改變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

 

金融科技發展的目的

   我國發展金融科技的目的有三:促進產業發展、普惠金融和活化金融市場。首先,金融業不僅是強化我國經濟的基石,更被視為產業發展的核心。我國政府在2016年推動五加二產業創新(1),企圖為萎靡已久的經濟(2)創造新的動能。這七項創新產業需透過資金、人才與技術的緊密結合,才足以創造「連結在地、連結未來、連結國際」的發展主軸。然而創業投資者則需要強大有力的金融產業作為後盾,利用國家級投資公司,或以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群眾募資平台取得資金,以利產業投入更多資源於研發,有效拓銷海外市場,促使我國產業的轉型並提升國際競爭力。

   其次是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不論應用在金融、交通、旅遊、購物等各項民生經濟上為目前的新趨勢,也是當前我國金融產業發展的重點策略。金融科技的崛起,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我國傳統金融業在服務微型企業與個人消費的空白領域,為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模式,對於形成高效完整的現代金融體系意義重大。我國推動金融數位化,積極建立以科技為軸心的金融體系,以促進金融服務深度廣泛應用,並同時帶動企業的生產模式和組織變革,形成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產業發展新型態。另外還建立金融科技服務標準體系,以及藉由網際網路開拓市場,滿足社會需求,鼓勵社會大眾創新創業,建立眾扶和共享平台。

數位金融金融科技區塊鏈人工智慧金融監理數據分析風險管理普惠金融BANK 3.0行動支付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