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金融危機後的中國金融改革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金融危機後的中國金融改革

莊朝榮  (2009/08/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8期》

金融危機與中國金融改革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改革也經過30年。雖然從計畫經濟轉型到社會主義式的市場經濟,中國金融改革的幅度很大,但改革的腳步仍保持審慎與漸進的方式。由於中國市場化和國際化的程度不高,引進的金融衍生性產品有限,故有助於規避國際金融風險,這也是中國近年金融改革能在這次危機中保持相對穩定的關鍵因素。雖然金融危機重創中國的出口,但市場化和國際化依然是中國金融改革不變的方向 

儘管美國的金融法治體系如此發達,卻未能阻止金融危機的爆發和蔓延。西方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創新過度,市場自由被過度運用,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市場的基本功能。雖然中國金融體系還沒有完全融入到全球金融體系之中,得以躲過了這次危機,但並不意味著中國就能限制開放的腳步。雖然中國金融體系受到這次金融危機的影響不太大,但不能改變中國金融還依然處於初步發展階段的事實。中國金融面臨的現狀是創新嚴重不足,以及監管過度。中國的金融問題是市場發展得還不夠,如何加速發展依然是中國的首要課題。

 

中國金融改30年回顧

中國為發展農業,大力推動農村金融事業,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遂1979年恢復農業銀行,這是中國金融改革的開始。中國農業銀行恢復運作以後,其他專業銀行也相繼設立。隨著專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建立,打破了人民銀行在中國金融體系中單一銀行的狀態,為以後的金融改革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根據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2008)的見解,中國的金融改革,在國有銀行實施股份制改造以前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改革大概1978~1984年,成立工商銀行,把人民銀行經營的工商、儲蓄、信貸的商業銀行業務劃分給工商銀行,使得中國人民銀行成為真正以金融管理和金融調控為職能的機構。

第二階段1985~1996年,這十多年間推進金融機構市場化經營,同時搭建起一個功能齊全比較完備的金融體系。這時期已設立有四大銀行,進行專業分工。特別是1989年恢復設立交通銀行,其定位為全能性的、什麼業務都可以做,而形成各大銀行相互競爭的局面。另外,1988年成立深圳發展銀行,這是第一家區域制股份制商業銀行,後來到1990年代,包括招商銀行、中信實業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等一系列商業銀行都陸陸續續的成立。郭田勇又指出,19901991年先後成立了上海和深圳兩家證券交易所,這也是這個階段很重要的改革措施,使金融體系由銀行主導的間接融資,和市場主導的直接融資的兩種融資方式共同發展。第二階段隨著金融機構體系的不斷豐富和金融市場的建立,還包1992年成立的中國證監會,1994年進行了外匯管理體制改革,1996年人民幣匯率實現了在經常性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在第二階段市場金融的轉變,的確是推動了中國整個金融業規模的迅速擴大,服務能力快速的提升。

改革的第三階段1997年開始,這階段適逢亞洲金融危機,中國銀行體系的問題也非常多,不良貸款非常高,資本金嚴重不足。1990年代初期,國有企業改革正值高峰期,國有商業銀行又大部分放貸給國有企業,因此形成巨額的呆帳。1999年開始,為了解決銀行大量呆壞帳問題,中國相繼成立了信達、東方、長城和華融四大資產管理公司。1998年後財政部曾經發行2,700億特別國債,給四家銀行補充資本金。但國有銀行改革並沒有從產權方面著手,到2000年以後銀行不良貸款又大幅度反彈。這個階段金融監管體系逐漸建立1998年成立保監會2003年成立銀監會,形成銀行、證券、保險三個監管機構各自為政。

國有銀行改革資本市場利率市場化外匯機制民營資本監管體系直接融資股份制改造農村金融金融創新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