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志論壇】自大讓台灣由四小龍之首變之末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8/11/08) 《台經月刊第41卷第11期》
台灣其實不曾是四小龍之首
近幾年在國內常有人說,台灣已由四小龍之首跌到四小龍之末。這句話可用來鼓勵大家要更努力,可以用來批評執政者,也可以用來打擊信心和士氣。不過這句話卻非事實,用客觀的資料來看,台灣很難說曾是四小龍之首。因為四小龍之首的說法是對早期成果的自大,及對當年政策和執政者的吹捧,這是虛構的自誇,可能使大家不易正確檢討我們的政策和發展方向。
台灣人均美元GDP一向低於港、星甚多
經濟發展的成果有很多方面,不過最可能做客觀國際比較的指標應該是每人平均所得,這也是絕大部分國際比較使用的指標。但各國的貨幣單位和物價都不相同,要相互比較時必須先換成同一個單位。若把四小龍的每人平均GDP換成美元來看,1960年台灣為150美元,韓國為158美元,香港429美元,新加坡428美元,台灣不只不是四小龍之首,還是四小龍之末。到了2017年台灣、韓國、香港、新加坡以美元來計算,已經變成24,576美元、29,891美元、46,109美元及57,713美元,分別成長為1960年的164倍、189倍、107倍及135倍,台灣的成長輸給韓國而高於香港和新加坡,但台灣的水準值仍是四小龍之末。
不過這種用匯率來換算各國所得的比較方法常會被各國的匯率政策扭曲,前述數據可看出韓國整段期間的成長高於台灣不少,但若看較短的期間,韓國因為匯率常有大幅調整,所以其兌換美元計算的人均GDP並不是一直高於台灣。前述基期1960年的次年,韓國的人均美元GDP由台灣的105%降為58%。換言之,若以1961年為基期,則到2017年為止韓國的成長係數為318倍,更遠高於台灣的152倍,但1960~1961年韓國卻是大幅衰退。
韓國常在貶值後先輸又再超越台灣
圖1的三條曲線是韓國、香港、新加坡人均美元GDP對台灣的倍數。由圖1中可看出,若不計1960年,韓國人均美元GDP對台灣的倍數是在波動中緩慢提升。韓國常在重大事件時讓韓元大幅貶值,其人均美元GDP對台灣的倍數就大幅下降,然後又逐漸回升到更高的倍數。於是人們要用這資料比較台韓的經濟成長時,就會因期間的選擇而有極不相同的結論。例如若從第一次能源危機之前的1970年算到1975年,韓國的人均美元GDP則由台灣的70%降到63%,韓國的表現不如台灣,似乎是蔣經國先生和他的團隊執政很成功。但若從蔣經國先生開始執政後的1972年起計算,韓國人均美元GDP卻由台灣的61%成長至1979年的91%。韓國的執政才是超強,那段時間的台灣執政群似乎不值得一直被崇拜。1979年的第二次能源危機、1997年的東亞金融風暴,以及2008的全球金融海嘯都出現同樣的現象。這提醒我們不要隨便用人均美元GDP來做比較,更不要隨便選個期間來做比較。
人均GDP、四小龍、經濟成長率、匯率變動、購買力平價、固定價格GDP、韓國經濟、台灣發展、政策檢討、國際比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