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景氣展望研討會】成長 ‧ 創新 ‧ 永續:預見亞洲經濟新局——研討會側記
整理/陳秋雲 (2022/06/09) 《台經月刊第45卷第6期》
左起:林啟超首席經濟學家、左峻德副院長、陳博志資政、張建一院長、林欣吾副院長、蕭全政名譽教授、姚文鈞發言人(攝影╱台經院資訊服務中心)
2022年年初RCEP正式生效,展開亞太經貿整合新局,且隨著各國防疫政策朝向與病毒共存,亞洲亦重拾經濟動能與活力。然俄烏爆發軍事衝突,增添美歐通膨壓力與全球經濟復甦不確定性。在這機會與風險並存的一年,地緣政治無疑將牽動政經變局,鑒此,台灣在亞太新政經情勢下的戰略布局、亞洲經濟之挑戰、新策略投資機會、淨零轉型綠色新經濟,均為當前需深入研討之議題。
國際經濟合作要有新戰略
過去幾十年國際經濟走向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時代,自由化是最主要的方向,而且大部分自由化是對各國無差別的政策。不幸的是,自由化在現在看來是失敗的,否則就不會有烏克蘭戰爭、台海危機。這幾年大家開始注意到有些國家嚴重的不公平政策、自由化對國內弱勢產業和人民的傷害、供給中斷或生產鏈斷鏈的風險,以及經濟和產品被當成危害國家安全工具的可能性等問題,所以國際經濟合作政策不再是簡單的自由化即可,需有整體的戰略思考。
完全靠自由化運作是否恰當?總統府陳博志資政強調反對的是「盲目的自由化」,提出對自由化的質疑,如同餵養鱷魚吃牛肉,希望將鱷魚養胖就不會攻擊人,然而鱷魚長大了還是會吃人,甚至比以前更有力量。全球自由化時代全然只依價格競爭決定合作方式和對象,可能危及公平和安全等國家目的。
當前新的國際情勢下,各國在生產成本和價格之外開始重視安全及公平等問題,如:希望生產有較高的韌性和彈性、生產鏈不容易被截斷、關鍵零件和因素不要被掌握等,並希望合作對象是可信賴的。廠商和國家在選擇合作對象時不再只看成本及價格,而是要評斷這些考慮因素,包括其未來可能變化之後再做選擇。陳資政表示,台灣若要獲取更多的國際機會,應該讓自己變得可信賴。友好國家間可透過策略提高相互信賴,兩國之間若有經濟、政治、乃至軍事的同盟關係或共同利益及理念,其經貿往來上也可能有較高的相互信賴。
未來國際合作的戰略思考之一,即是要與產業上較可能有合作關係的國家發展更可信賴的關係,也要和較可信賴的國家發展更多產業上的合作,此為雙向的關係。而未來國際合作戰略包括:降低垂直分工風險的做法、加強水平分工的合作方式、可互信國家共同發展新技術和產品,以及共同思考資源、技術和產業的公平合理移動。政府則應強化對相關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的綜合研判,對可能加強合作的對象做綜合研究,進而對各國研擬不同的合作方向與策略,而不是盲目的自由化和無條件的付出友好。
亞洲經濟、RCEP、地緣政治、國際合作、ESG投資、淨零轉型、碳邊境稅、綠能投資、供應鏈風險、通膨挑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