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特別報導】走過悶經濟,前瞻台灣新時代——2014年經濟景氣趨勢研討會側記
整理∕許芬鈴、攝影∕亢乃欣 (2014/01/07) 《台經月刊第37卷第1期》
揮別2013年景氣低迷的陰霾,展望2014年經濟復甦將步入正軌。鑑此,本院於2013年11月5日假福華文教會館前瞻廳,舉行一年一度的「2014年經濟景氣趨勢研討會」,會中主要安排四項重要議題。
首先由景氣預測中心孫主任明德主講「迷霧中領航─2014景氣剖析與前瞻」,分析主要經濟體債務未解、QE退場疑雲,以及中國經濟的改革方略;其次由龔副院長明鑫分享「三高趨勢下的產業競爭」,暢談我國未來產業的高度挑戰,以及TPP後國際供應鏈模式的轉變;再由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孫主任智麗剖析「前瞻台灣生技產業的未來大趨勢」,希冀藉由生物科技與生技新藥產業趨勢,引領廠商未來投資動向;最後則由研五所陳副所長詩豪提出「頁岩氣革命下的全球能源變局與經濟效應」,闡述頁岩氣的革命改變世界、天然氣邁入黃金時代,將帶動世界能源局勢的重組與台灣面對的衝擊。
.2013年年初GDP估計值略高,盼著春燕卻等到憤怒鳥,這中間的關鍵因素為何?
台灣經濟成長率自1996年起與全球的連動性非常高,1997~2012年當全球經濟成長率下滑時,台灣掉得比先進國家重,而景氣升溫時,我國躍升的幅度也比他國高。回顧2013年最大的變動成因來自國際,原先各界期待的美、歐、中這三隻春燕遲不現身,致使我國投資暢旺的氣勢無力持續到下半年。
鑑於內需仰賴貿易、投資來帶動,但主要經濟體步調放緩拖累台灣經濟表現欠佳,因此台經院與主計總處估計2013年GDP無法保2。原本期待2013年在美國失業減少、歐債霧靄漸散,以及中國新領導人端出財政政策加持下,全球景氣可向上攀升,但年初美國財政懸崖問題衝擊全球,年中QE退場傳聞沸沸揚揚,年底美國聯邦政府關門運作停擺等問題,均導致金融市場震盪失序。
當歐債逐漸淡化後,4月又出現賽普勒斯事件,另外中國新領導人不但未如預期推出新經濟政策,反著手進行結構調整,眾多因素讓美、日、中三大經濟體表現不若2012年理想,連帶波及2013年台灣的經濟。
.展望2014年的預測?
從IMF、EIU等國際預測機構公布2014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高出0.7個百分點以上,台經院對照成長比例推算,估計2013年我國GDP成長率為1.9~2.0%;2014年則為3%。觀察2013年我國投資大抵倚賴半導體的挹注,而鋼鐵、石化能再投資的幅度已甚微,因此探究經濟增長動能需考量2014年能否延續投資高峰。而國際預測機構將2014年貿易調高2.0個百分點,台灣也會因而受惠,惟在內需的部分因消費疲軟,恐無太大起色。
.2014年的變數為何?
2014年最大的變數將在第一季,起因於美國財政議題尚無解決方針,只是延後了三個月,幾乎欲等過完新曆年後再來吵債務問題,然而財政紛爭迎刃而解也未必是好事,因為隨即面臨QE退場而帶動資金流竄,此舉又會影響新台幣升值的壓力。我國廠商在出口艱難的時機,也不希望新台幣匯率變動過大,因此2014年第一季的國內外因素,將會連動整年度經濟成長率能否維持在3%左右的關鍵。
觀察2014年我國主力產業欲振乏力、歐元區失業問題仍然嚴峻、通膨現象持續緩和,惟全球貿易平衡趨勢將更加明顯,致使歐美與亞洲GDP成長互見消長,在主要國家負債情況觸底反彈帶領之下,2014年全球經濟可望止跌回升。
.怎麼看待復甦緩和帶來的衝擊效應?
國際景氣躊躇,連帶牽動我國步履蹣跚,當主要經濟體加快腳步,我國的速度也將跟上。過去台灣挾其強勢的產業競爭力,但因為韓國與東南亞環伺在側,恐怕會造成搶單效應,一旦國際供應鏈結構改變,擺錘轉往中國、東南亞或韓國等地購買產品,台灣恐將面臨「回不去」的困境。
其實不單台灣面臨突破點,韓國也有它貿易起伏和產業分歧等問題,但企盼我國在此混沌未明的時刻,加緊步伐進行產業體質的改善與調整,而不是靜待景氣回春。
景氣復甦、出口競爭力、國際供應鏈、TPP影響、財政赤字、QE退場、產業轉型、內需市場、物價穩定、全球經濟趨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