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日本勞動市場與薪資趨勢分析
李長泰 (2013/06/05) 《台經月刊第36卷第6期》
從數據來看,近年來日本的勞動市場與薪資環境處於下滑的趨勢,期間縱然經濟有所成長,卻無法有效提升勞動薪資,而此正為日本景氣停滯之惡性循環中,具有關鍵影響力的因素之一。
薪資無法反映經濟表現與企業獲利
受到2008年秋季歐美雷曼風暴影響,日本經濟出現了大幅衰退,雖然景氣在2009年之後開始回升,但2011年3月發生東日本大震災,又再次打擊日本國內生產活動,同時連帶影響到國內勞動市場與薪資環境。觀察近年來日本平均薪資的趨勢(表1),自2007年開始連續三年衰退,雖然在2010年出現微幅回升,但2011年與2012年又再次陷入下滑的趨勢中,且2012年的下滑幅度-0.7%,還較2011年多出0.5個百分點,呈現下滑幅度擴大的趨勢。分析細部結構,正常工作時間內的薪資在2012年仍然較2011年減少0.2%,已連續第七年出現減少的情況;加班費則在2010年反轉出現9.1%的成長之後,因2011年第二季加班時數減少的影響,使得2011年全年加班費成長率萎縮至0.8%,2012年則因景氣好轉,加班費年增率再次擴大到2.4%;而特別工資(包含獎金、補助等)的部分,則在連續兩年成長之後,2012年再轉為減少3.3%。
表1 日本工資水準與年增率
將上述趨勢搭配同期間日本經濟成長狀況來作比較(表2),可以發現2006~2012年間日本經濟成長表現有起有落,但在平均工資水準的部分卻僅在2006年與2010年年增率出現小幅成長,其餘時間多呈現減少的情形,且此六年間GDP平均年增率為0.23%,工資水準的年增率卻是-1.11%,顯見經濟成長表現並無法有效連結勞動薪資上升。另一方面,若將工時內薪資與加班費的成長情形與經濟成長表現作比較,也可以看出加班費與經濟成長的連動性高過工時內薪資,顯示日本廠商在經濟出現疑慮時,會降低一般約定工時內的薪資,遇景氣反轉向上時,則會先以增加工時或提高加班費的方式來因應,而不願提高約定工時內的薪資。
表2 日本GDP成長率
從另一項數據比較,就更能證明薪資與經濟表現脫鉤的現象。觀察企業每人平均獲利與平均工資的關聯性(圖1),在1998年之前,企業獲利與平均薪資呈現明顯的正相關,企業的獲利伴隨著景氣復甦的情況而改善,同時使得薪資水準上漲,顯示經濟成長的成果能夠分配到勞動薪資上。1998年之後,同樣的情況已不復見,甚至在2009~2012年間還出現企業每人獲利與起始時間點相比,達到兩倍以上的水準,但在每人平均薪資的部分卻出現不增反減的現象,這更證明了目前日本經濟結構中,薪資水準與經濟成長或企業獲利表現的相關性已經不高,如果政府仍希望透過刺激經濟成長,提升國內企業獲利來帶動消費,同時拉抬有效需求,將可能事倍功半,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圖1 企業每人平均獲利與平均工資關聯
勞動市場與經濟衰退之間的惡性循環
雖然薪資無法反映經濟表現,但勞動市場對經濟成長的影響卻不容小覷。根據日本學者大瀧雅之的研究,過去日本經濟停滯的初始原因主要來自於:(1)增加對外直接投資導致國內需求減少;(2)三次的金融危機(泡沫經濟崩解、亞洲金融風暴、歐美雷曼衝擊)抑制了消費需求,這兩項因素成為有效需求無法增加的主要原因,並衝擊勞動市場,使失業率攀升、教育環境惡化、降低國內技術水準,進而使得創新速度減緩,勞動的生產力無法上升,拖累名目工資成長率,讓民眾消費減少,產生通貨緊縮現象,如此就又更使得有效需求進一步下降,形成惡性循環(圖2),經濟便陷入長期的停滯狀態中。
日本薪資停滯、勞動市場變遷、非典型就業、全球化影響、通貨緊縮、企業獲利分配、勞動生產力、內需低迷、經濟政策、安倍經濟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