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加拿大行政區域整併經驗對台灣啟示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加拿大行政區域整併經驗對台灣啟示

劉坤億、鄭如琳  (2011/08/05)    《台經月刊第34卷第8期》

加拿大行政區域改革的壓力,主要來自於經濟發展、人口增長所帶來的城市擴張問題。加拿大早期的經濟活動原以農業為主,但工業化與全球化的來臨,使得加拿大經濟與地方文化的本質開始改變,工業化所帶來的經濟發展,讓人口開始往城市移動,而如此的城市擴張也帶來不少的問題,例如:市政府被要求提供更多的服務,導致政府的財政困難,以及城市交通壅塞、環境惡化、空間使用不均與貧窮等問題,加拿大地方政府為了回應這些挑戰,採取了一系列行政區域和地方政府結構的改革,其改革的重點在於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務,以及解決城市化所引起的相關問題。

安大略省早期由雙級體制(two-tier system)的城市所組成,其中以多倫多市(Toronto)最具代表性,所以本文以多倫多作為主要探討的個案,而這邊所指的多倫多包括新多倫多市(1998年後的多倫多市)、多倫多都會區(Metro Toronto Region)和大多倫多地區(Greater Toronto Area, GTA)。

 

推動整合之動機與考量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多倫多地區與其他地方一樣面臨棘手的經濟和社會問題,為了突破這些發展困境,多倫多都會區政府(Metro Toronto Regional Government)、多倫多市與周邊的12個城市在1953年組成一雙級體制(two-tier system)系統,並希望透過兩級政府的合作,分擔成員間部分的城市服務。然而,雙級體制的設立仍無法解決社會需求等問題,於是1967年省政府再次進行改革,其改革內容是將下級議會中的13個城市合併為多倫多市(Toronto)、北約克(North York)、士嘉堡(Scarborough)、怡陶碧谷(Etobicoke)、東約克(East York)、約克(York)等六個城市,並將議會的議員人數增加至34人(注1)。

多倫多的發展非常快速,雖然多倫多大城市區議會試圖對雙級體制作修改,但雙級系統所建立的合作機制仍無法因應人口暴增,以及處理日益複雜的公共事務,多倫多的區域發展也因此受到限制(注2)。於是安大略省政府於1996年提出建議,認為應該合併由六個城市組成的下級議會和多倫多都會區政府(Metro Toronto Regional Government)所主導的上級議會,以形成單一層級體系的城市,提高行政效率,雖然推動過程中,下級單位的城市極力反對此政策,但省政府仍堅持推動該議程,並於1998年合併原雙級體制下的所有區域,形成新的大多倫多地區(GTA)。

基於上述,可以將多倫多大都會區的整併動機整理成以下幾個因素:

(一)財政因素

多倫多城市於1953年、1996年和1998年所進行的改革,皆是為了回應區域財政困難的問題。1953年,多倫多地區正值都市發展階段,地方政府需要大量資金投資於城市的基礎建設上,但借貸匯率的上升卻使得城市難憑己力貸款,而此現象導致許多的公共建案無法進行,於是多倫多市與周邊城市組成雙級政府以解決財政問題,希望透過功能與資源的整合提高公共利益。

1995年,安大略省政府由保守黨執政(Pro-gressive Conservative Party),新政府提出降低省政府所得稅收,以及重新分配省與市政府間職權的計畫,此計畫的通過使得市政府沒有足夠的收入支持市政計畫,以及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於是多倫多地區在1996年和1998年著手行政區域改革,欲透過對小城區的整併,減少支出並增加公共利益(注3),例如:多倫多總理在1996年預期合併將會省下645百萬加幣的支出,而合併後每年也會減少300百萬加幣的支出(注4)。

多倫多整併行政區重劃雙級體制單一層級政府跨域合作公共服務整合城市治理政策推動方式財政壓力台灣借鏡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