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以來,美國對外貿易赤字即以飛快的速度成長,從2001年的3,627億美金攀升至2005年的7,236億美金,幾乎翻了一番。龐大與急速增加的貿易赤字不僅對美國經濟與財政構成負擔,對世界經濟也可能是潛在問題。所以,美國近來不斷研擬改善其貿易逆差的作法,甚至公開呼籲其主要貿易伙伴正視該問題的嚴重性。
其中,中國做為美國第四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近年來卻屢屢讓美國在貿易赤字上步步高升,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從2002年的1,030 億美金增加至2005年的2,016億美金,占美國貿易赤字的28%。處理美、中貿易的極端不平衡也因此被認為是改善美國貿易赤字必須採取的作為,尤其是在人民幣的匯率上,美國始終認為中國政府操縱貨幣兌換機制,為了促進出口而將人民幣兌換率壓低了40%,所以導致美國產品競爭力下降,因此,最近美國參議院議員曾提議:若中國不能改善,則要對所有中國出口美國商品課徵27.5%的高額關稅。然而人民幣升值就能削減美國貿易赤字嗎?事實上恐怕未能有顯著效果,因為匯率變動的影響未必會完全反應在出口物價上。所以,如果相對物價沒有出現急速攀升現象的話,美國的店家仍然會從其他國家進口而不會購買國貨。從以往美、歐元對決的情況就可以引以為鏡,儘管美國產品相較於歐洲產品較有競爭力,又在歐元自2001年以來升值44%的情況之下,美國對歐元區的雙邊赤字不減反升。
另一個普遍認為有利於美國改善貿易赤字的方案是要求歐洲與亞洲擴大內需。然而有些經濟學家卻認為,即使歐洲與日本大量擴充採購,但是由於現在美國的出口僅占美國進口的60%左右,所以世界各國不只是要能夠跟上美國的成長率,甚至還要超過美國,才可能開始減低美國的貿易赤字。又依據美國國際經濟研究院(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數據得知,即使歐洲與日本的採購量增加一倍,也只能降低大約300億左右的赤字,因此這也不能真正解決美國龐大的貿易赤字問題。所以美國經濟學家認為:如果無法在國內財務結構進行改革,要解決赤字問題恐怕是不太可能。
針對此現象,美國經濟學家於是建議,在美國背負如此龐大赤字的情況下,如要有效控制這種不均衡現象,必須要靠「美國以外國家高度需求成長」、「美國國內的需求大幅降低」,以及「美元大幅貶值」這些方案同時進行才有可能,且缺一不可。事實上,誠如經濟學家所言,經濟政策與貨幣政策之間本來就存在高度的連動性與互補性,單一政策的調整效果往往有限,所以在美、中進出口貿易的結構之下,單單要求人民幣升值,對於美國赤字的削減不會有太大的成效,只是將赤字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國家而已,因此必須輔以其他的措施,例如要求中、日、歐以及其他國家提高內需,以增加對美國的進口。在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國外需求提升至使美國出口提升的情況之下,才會對美國的赤字有一定的幫助。
在上述的方案之外,其實貿易平衡的關鍵取決於「價」與「量」,因此還有幾個影響「價」與「量」的環節必須考慮在內,諸如關稅、配額、限制、補貼等。美國產品之所以缺乏出口競爭力,一部分的原因應是來自於他國的關稅與非關稅障礙,如透過關稅調高了美國商品的成本,透過補貼降低了他國廠商的成本,這也造成美國產品競爭力的降低。以汽車業為例,中國從2004年開始對進口汽車零件課徵14~28%的進口關稅,使得通用等美國汽車製造商不得不向當地供應商購買40%以上的零件,否則就會面臨成本壓力而導致競爭力的問題。因此,若美國不能夠同時降低這些國家的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上述政策所能產生的效果也將相當有限。
是以,綜上所述,為了有效降低美國貿易赤字,除了經濟學家所提及的「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提高他國的需求」之外,美國或許當更努力進行市場開放與貿易障礙消彌的談判,如此方能獲得更好的成效。而從美國近來不斷批評中國同時運用關稅與非關稅障礙進行不公平貿易之實,甚至與歐盟在3月30日共同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申訴,指控中國對外國汽車零件課徵歧視性關稅的動作觀之,美國已越來越清楚該如何有效削減其貿易赤字。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乍看之下,削減美國貿易赤字僅是美國自身的事務,但事實上,從上述削減美國貿易赤字的方案來看,當美國有所作為時,對於其他國家及國際經濟將會有所影響。舉例來說,假若人民幣升值、中國用來保護產業的關稅以及補貼取消,或甚至美國對中國的特定產業課徵27.5%的進口關稅,則勢必大大影響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比較利益。而在產品成本上漲的情況之下,外國對中國的進口可能在比較利益轉變的考量下移往其他國家,譬如:製鞋業可能移往原本成本就相近的越南、印尼或菲律賓,而成衣或紡織業可能會移往中美洲的尼加拉瓜、宏都拉斯,或南亞的印度、孟加拉等國,其他的產業也可能發生類似的情況;如果影響再擴大,甚至有可能讓在中國設廠的廠商遷移,光是如此就已經可能造成國際市場的重新洗牌。對台商的影響當然也不在話下,據估計去年台灣約有70%的對外投資流往中國,如果中國的生產成本提高,造成向中國採購的訂單減少,在中國投資的台商也將受到衝擊,台灣的經濟也會連帶受到影響。
由此觀之,把「削減美國貿易赤字」或者「美、中貿易失衡」等問題簡單制約為美國單方面或美、中雙邊關係問題是不恰當的,我們應警覺到其對國際經濟的意涵。而面對美國試圖削減貿易赤字而可能產生的成本提高、比較利益降低等潛在風險,台商或許也應該重新檢視其產業的競爭策略,尋找新的利基,並設法維持比較利益,以免成為將來美國單方面作為下的犧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