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我國產業用地發展的挑戰與契機
陳玟吟 (2018/09/07) 《台經月刊第41卷第第9期》
土地在產業生產活動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隨著產業發展階段的轉變,土地所扮演的角色亦將調整。在過去由供給創造需求的產業發展階段,工業區的開發與設置,引領產業的升級發展與成長,包括政府於北部、中部、南部、東部等地區陸續開設編定的工業區、加工出口區、科學園區,透過提供多元化的租稅優惠與政策工具,吸引廠商進駐,形成產業群聚,為國內產業創新、成長的重要動能。其中,經濟部所管轄的62處編定工業區為國內製造業發展主要的用地供給來源,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於2013年所公布的「100年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工業區提供58萬5,395個就業機會,創造新台幣5兆5,338億元的產值,為國內製造業的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科學園區則提供23萬2,474個就業機會,創造1兆9,752億元的產值,為帶領國內產業走向技術密集的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關鍵;而加工出口區亦提供7萬3,097個就業機會,創造3,278億元的產值,為中部與南部地區帶來就業及產業發展。
然而,近年台灣產業發展受到全球經濟成長趨緩影響,以及中國與其他新興市場崛起的競爭威脅,相較於金融風暴前,國內經濟成長率明顯降低;同時,國內產業用地亦面臨發展瓶頸,包括產業用地價格飆漲、區域供需結構失衡、企業不易找到適宜用地等用地發展課題,且既有工業區公共設施的規劃多不符合未來產業的創新發展需求,加上企業普遍面臨人才不足與缺工的問題,不利於產業成長與轉型。
未來在全球化發展的趨勢下,國際產業分工、競爭愈趨激烈,產業競爭優勢的關鍵在於如何精準掌握需求端的變化,與此同時資通訊新興科技快速進步,物聯網產業的發展,由供給端決定產品型態的產業發展模式逐漸式微,國內外產業的發展將逐步轉由應用端或使用者主導,全球產業將邁入智慧化世代。面對此波產業發展模式的轉變,過去單純以生產製造為主的產業園區,除了應聚焦既有產業的發展優勢,運用物聯網、巨量資料、虛實整合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及人工智慧等智慧科技,以高效率、高良率的大量客製化生產,滿足客戶訂製需求,提升產業競爭力,應同時完善園區產業創新發展環境,包括建立產業用地規劃與調配機制、育才、留才、攬才機制,以及產業用地土地使用規範的調整,配合智慧化基礎設施環境的空間規劃,以引導支援性產業發展,推動產業園區智慧化發展,創造產業成長的新動能。
產業用地的發展與趨勢變遷
長期以來,產業用地的規劃與開發對國內經濟成長及產業發展具高度的推動效益,並創造世界第一的產業群聚。由「100年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的分析結果可知,2011年產業用地創造出之製造業產值高達新台幣18.72兆元,約占全國總產值的52.88%,貢獻GDP約4.1兆元,約占全國GDP之28.65%,顯見產業用地對國內經濟、產業發展的貢獻與重要性。此外,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所公布之「全球競爭力報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2011~2013年台灣產業群聚發展(State of cluster development)指標蟬聯全球第一,尤其隸屬經濟部管轄的工業區共62處,不僅為台灣製造業帶來高額的產值,在各地方縣市所形成的產業群聚(圖1),更為台灣經濟成長與創造就業的重要動力。
產業用地、工業區、智慧製造、創新生態系、區域整合、人才機制、土地政策、產業轉型、製造業發展、智慧化基礎設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