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產業動態SNG】德國聯邦產業研究協會對我國中小企業研發合作模式之啟示

 

台經月刊

 

【產業動態SNG】德國聯邦產業研究協會對我國中小企業研發合作模式之啟示

劉翰璋  (2014/01/07)    《台經月刊第37卷第1期》

   綜觀台灣的整體產業結構與環境,根據我國中小企業處之統計2012年中小企業占全體企業總家數的比例高97.67%,雖然在銷售(30%)與出口(18%)上占整體比例較低,但中小企業卻代表了全體就業人數78%。平均人力規模11人之中小企業無疑在過去台灣經濟發展輝煌的歲月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現今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尤其是中國業者的快速崛起,大型(跨國)企業從生產規模、研發與行銷的投入到對人才的吸引與訓練等層面之優勢逐漸突顯,我國如何憑藉中小企業之特性與之抗衡係產業發展的一個主軸。

   對於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傳統製造業者而言,技術品級的提升往往是產業升級與轉型的關鍵,但由於企業規模之限制,能夠大量投入研發的廠商數量很少,業者與業者之間透過「研發合作」以整合研發資源的趨勢因此產生。在政府與法人合力推動下,過去20~30年來雖然有很多研發聯盟產生,但聯盟效益能夠實質帶動整體產業發展的個案並不多見。我國著名A-TeamM-Team等中衛體系之成功關鍵,也在於生產製造端的有效整合而非是研發合作。因為「技術」本身多處於企業最隱私的層面,要能使業者在技術開發上攜手合作,必須建立在相當程度的信任基礎與共同利益上。如今提升產業整體技術能耐刻不容緩,我國中小企業業者與業者之間如何建立一個正確有效的研發合作模式,從而提升整體產業之技術水平,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德國與我國相似,中小企業在經濟體系中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且德國產業也以生產製造為重,並且擁有雄厚的技術能耐。德國能以製造業聞名於世與其擁有許多規模不大但技術能耐卻極強的中小企業有密切關係,我國近期一個重要的產業發展政策「中堅企業」(1)即取經於德國「隱形冠軍」的概念。事實上,德國擁有強健的中小企業背後一個主要原因在於德國早1954年之前便因為個別中小企業研發能耐有限的問題開始重視「集體研究(collective research)的概念。在過去60年中,德國透過聯邦產業研究協(German Federation of Industrial Research Associations "Otto von Guericke", AiF) 與其核心計產業集體研究計(IGF),去整合德國發展相對完整的產業公協會體系,成功的建立一個以產業為主導的研發合作機制,藉由產業研究協(industrial research associations)作為中介單位,協助促成產業界之間及產學研之間的研發合作。

 

AiF的組織背景與任務

   AiF專注於「集體研究」議題,屬於非營利的協會組織,1954年成立,目前約140位職員(多數處理行政相關工作)與兩間辦公室。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要協助德國中小企業對新技術的採用與發展AiF的起始點是當時德國經濟部一個以產業集體研究為目的的計畫AiF也從一開始連17間產業研究協會發展至今連結超100個網絡,包含五萬家中小企業1,250間研究機構。在這個架構底下AiF之下兩間辦公室提供以實作為導向的創(practice-driven innovation)之顧問服務以促進國家層級的研究與發展(並逐漸推向世界層級)。除此之外AiF也是德國公部門重要的夥伴,現AiF同時與德國聯邦經濟技術(Federal Ministry of Economics and Technology, BMWi)和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BMBF)合作,透過既有架構下不同類型的研發計畫,扮演橋接產業與科學之角色。2011AiF共分配公部6.76億歐元的資源,其1.35億元IGF計畫經費,而剩餘5.4億元其他計畫經費ZIM-KOOP5.0億歐元,應用科學大學研究計3,500萬歐元)則單獨AiF來管理。

AiF模式產業研究協會技術合作集體研究IGF計畫創新生態系研發補助中小企業競爭力產學合作技術擴散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