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志論壇】學者也有訓練出來的失能嗎?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22/10/07) 《台經月刊第45卷第10期》
專業能力有時反造成失能
經濟和知識的進步使人間愈來愈複雜,因此每個人的學習以及各種專業知識也愈來愈重要。然而更多的學習和專業知識有時候卻也成為做事能力的障礙,而不是提高做事能力。美國制度經濟學的創始者韋伯倫(Thorstein Veblen)曾用訓練出來的失能(Trained incapacity)這個詞,來描述有些人在受過訓練之後竟無法瞭解某些他們若未受訓反而可能瞭解之問題的現象。這現象有可能是因為訓練有素或專業的人可能過度自信,過度熟悉,而習慣性地運用心裡預設想法或答案,以致未能針對實際的問題仔細去思考所造成(Susan David, 2016)。而在專業學者中,這種現象可能有更多因素,學者自己或注意學者之主張的人值得重視這些因素,而提醒自己和別人不要陷入這種失能。
學太多不知道要用哪一種
黃俊雄的雲州大儒俠布袋戲中的老和尚打鬥輸時常說:「武功學太多竟然忘了」,這是學者專家常見的一種失能,學了好多理論和學派,遇到問題卻不知道要用哪一種,而且用到的那一種也可能用不完整。中學時代學到排列組合時,常有同學問題不會做時說,只要告訴他那題是排列或組合,他就能自己做。無法研判該用哪套理論其實並不是學太多,而是沒有深入瞭解那些理論和問題,是訓練不夠而不是訓練過多的無能。
只懂一種就到處亂用
相對於學習太多理論,有不少學者的失能是因為只學到一種(或少數幾種)理論,所以不管實際情況是什麼,都要把他知道的那理論套上去。就像馬斯洛(A. H. Maslow, 1966)所說:「如果你只有鐵錘,各種東西看起來都像釘子」,因為東西若不像釘子,那個人的鐵錘和那個人就無用武之地。某項新科技方法或新名詞出來時,也常有人以為什麼事都可靠那個新名詞解決或進步。這結果常是花瓶也被當成釘子敲碎。
迷信未充分瞭解的理論
只學到一種理論的人也許較少,實際上有很多是學了不只一種,卻把某一種當成真理,忘掉該理論有很多假設,而那些假設又不一定符合實際情況。例如個體經濟學在一些嚴格的條件下證明市場決定的均衡是最好的,很多人因此什麼事都主張用市場機制來解決,卻不知那個理論是完全不管無法出錢購買的人之福利的,因此並不是社會的最好,只是出得起錢那群人的最好(陳博志,2013)。總體經濟學裡這種近乎信仰擁護一個學派的情況更為常見。這種只知或只信一種理論的人,有時候就可能比沒學過任何理論的人更會犯錯。
訓練失能、學者專業侷限、理論誤用、過度自信、假設偏誤、理論迷信、經濟模型、臨機應變、理論與實務、學術批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