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中國產業政策及未來趨勢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中國產業政策及未來趨勢

強永昌(上海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國際貿易研究中心主任)、李靜(上海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系博士生)  (2015/02/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2期》

產業政策是政府為實現產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目標,而制定的用以調控經濟發展或某一行業的生產、經營與交易活動,以及直接或間接干預商品、服務、金融等一系列政策的總和,具體手段包括財政、金融、土地、進出口、稅收、政府採購、智慧財產權保護與行政措施等(注1)。在社會經濟運行中,儘管市場機制具有優化資源配置和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的積極作用,但在壟斷、外部性、公共物品、資訊不對稱等因素的作用下也存在著市場失靈的問題;因此,在宏觀經濟運行中,僅僅依靠市場的自發調節作用是不夠的,還必須輔之必要的產業政策作為引導,以平滑經濟波動,促進產業結構朝著結構合理、水準優化的方向演進,進而增強本土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實現經濟趕超。

 

金融危機前的產業政策變遷

中國市場經濟建設的政府推進型特徵決定了產業政策在改革開放後,產業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從改革開放至2008年金融危機,中國產業政策的演變大致可以劃分為準備、整固和優化三個階段。

(一)從改革開放1990年代初的準備階段

這一時期的產業政策主要融匯在國民經濟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其目標主要是糾正長期計劃經濟專注於重化工業發展所導致的第一、二產業以及第二產業內部(輕、重工業之間)等結構嚴重失衡的問題。為此,中國政府在1979年提出了「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大力推進農業發展,充實輕工業,壓縮重工業,以解決歷史所遺留之阻礙經濟發展的各種問題。經過「六五」和「七五」兩個五年規劃期的努力,嚴重失衡的產業結構問題得到了初步的改善,說明如下。

1.農業領域

糾正「以農補工」政策,改革了農村經濟體制,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形式將土地使用權歸還農民;逐步開放農產品交易市場,改變了農產品統購派購政策,並放開部分副食品價格;調整農業內部結構,合理安排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生產,促進農業由傳統的單一農業向現代化的綜合性農業轉變;增加財政投入,擴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改造。

2.工業領域

提出產業結構的調整必須以消費需求結構及變化為導向的指導方針,確立了優先發展輕紡工業的產業政策目標,對輕工業實行從「資金、資源、運輸、外匯、技改、基建」等六方面的「六優先」政策;加大對輕工業的投資力度,限制重工業的發展(1981年輕工業基本建設投資比1978年增長了73.7%,而重工業基本建設投資減少了29.2%,注2);對高新技術產業進行了調整,提出:有重點的開發知識密集和技術密集產品,努力開拓新的生產領域,有規劃的促進新興產業的形成和發展,並運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

3.服務業領域

這一時期的產業政策突出了對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的政策扶持,以緩和其發展滯後對實體經濟的制約,努力實現第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而商貿服務則主要透過對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所釋放的市場空間來實現。

產業結構調整戰略性新興產業節能減排服務業發展製造業升級宏觀調控產能淘汰經濟轉型政策演進中國經濟政策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