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亞洲會展產業發展現況
林愍茨 (2014/07/08) 《台經月刊第37卷第7期》
會展產業係指提供會展活動舉辦所需相關服務之行業,包括專業會議籌組公司(PCO)、專業展覽籌組公司(PEO)及提供會展活動舉辦場所之場地經營者(Venues),以及周邊產業如住宿、餐飲、運輸、旅行、公關、印刷、口譯、設計裝潢等。因此會展產業可說具備服務業及多元整合之特性,可促進有形商品和無形商品之銷售,除對舉辦城市之經濟產生直接效益,亦可創造龐大之產業關聯效果,根據台經院調查及研究,推估會展經濟乘數可達4.11倍,若將展覽促成成交金額納入計算,則會展經濟乘數可達12倍。故會展產業又被稱為火車頭產業,具有帶動相關周邊產業產值之效果。
近年全球會展產業之發展趨勢
國際展覽聯盟(Union des Foires Internationales, UFI)對於本身會員、獨立組展商協會(Society of Independent Show Organizers, SISO)、美國國際展覽協會(Asociacion International de Ferias de America, AFIDA),以及南非展覽及活動協會(Exhibition and Events Association of Southern Africa, EXSA)每半年定期進行展覽業之市場預測調查,根據歷年調查結果顯示(圖1),2008年因爆發全球金融海嘯,致全球展覽業對於2009年之展覽市場預測普遍較為保守,除中東地區之展覽營收成長率預測高於50%外,其他地區僅15~40%;而隨著景氣復甦,對於2010年之成長率預測又大幅上升至50%以上。2010~2014年間之成長率預測約落在50~80%,顯示近年全球展覽業對於展覽市場皆表樂觀,惟其中對於歐美地區的預測變動幅度較大,對於亞太地區的預測則最為穩定且樂觀,成長率預測普遍高於70%,顯示近年亞太地區展覽市場的蓬勃發展。
圖1 展覽市場營收成長率調查結果
會議市場方面,從國際會議協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and Convention Association, ICCA)於2013年第四季公布最新報告分析顯示,自1999年起全球會議數量開始明顯成長,而在2008~2012年此區間內,全球累計舉辦共約55,000場國際會議(圖2),且因舉辦會議而帶動564億美元支出。另一方面,企業型會議(即獎勵旅遊)市場也是逐漸受到各國城市重視,根據2013年世界獎勵旅遊協會(The Society of Incentive Tourism Executives, SITE)最新調查報告「The Annual Analysis and Forecast for the Motivational Event Industry」顯示,未來獎勵旅遊市場將持續穩定成長,尤其企業認為「獎勵旅遊」比「頒發現金」更有激勵員工的效果,預測將有更多企業辦理獎勵旅遊。
圖2 全球協會型國際會議數量
綜上所述,國際對會展市場仍持續看好,即便近五年金融風暴影響國際景氣疲弱不振,但由於會展活動可以刺激產業發展,因此景氣疲弱對於會展市場影響程度不大,長期觀之仍是重要可發展的產業之一,因而各國積極投入資源,大力推動其會展產業發展,以期快速擴大會展產業版圖,例如:日本制訂「日本國際會議振興法」和「訪日外國人3,000萬人之計畫」第一期計畫;中國「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促進會展業健康發展」的發展方向;中國―澳門政府於2014年1月1日推出重要計畫「會展活動激勵計畫」;韓國訂定「國際會議培植法」及「展覽產業發展法」以推動會展產業;泰國設立泰國會展局(Thailand Convention & Exhibition Bureau, TCEB)推動會展,其產業之願景為使泰國成為東南亞會展目的地之世界樞紐(world-class hub);馬來西亞設立馬來西亞會展局(Malaysia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Bureau, MYCEB),其目標為2020年前成為ICCA亞洲區排名前五名之國家;澳洲推出「2020獎勵旅遊人口倍增計畫」等,皆為各國積極投入會展產業政策發展之相關鼓勵措施。
會展產業、國際會議、新加坡MICE、中國展覽市場、獎勵旅遊、亞洲經濟發展、展覽經濟效益、大型博覽會、產業鏈整合、國際形象提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