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瞭望】國際食品安全管理政策與趨勢
劉依蓁 (2021/02/05) 《台經月刊第44卷第2期》
國際食品安全管理重點議題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9年發布,將6月7日訂為「聯合國世界食品安全日」。根據WHO資料(2015),全球每年約有六億人因食用受到細菌、病毒、寄生蟲和化學物質汙染的食物而患病,占世界人口總數近10%,其中有42萬人因而死亡。根據World Bank研究(2018)估計,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與食源性疾病造成的總生產力損失每年為952億美元,每年治療食源性疾病的費用為150億美元。
為了呼籲各國重視食品安全,聯合國提出五個重點發展議題,包括:(1)確保安全(Ensure it's safe):政府必須確保所有人的食品是營養且安全的,對的政策可以維持農業以及食品系統的穩定性,食品安全管理局要正確管控食物鏈中的風險;(2)種植安全(Grow it safe):農業以及食品製造者採取良好的生產規範,同時也要盡力減少對環境的影響;(3)保持安全(Keep it safe):預防性的控制可以解決大多數的食安問題,因此在食品加工端到零售端過程的所有環節皆需要遵守HACCP等食安規範;(4)確認安全(Check it's safe):消費者有權利為食物做出選擇,不安全的飲食會增加全球疾病的負擔;(5)為食品安全團結(Team up for safety):從政府機構到消費者、研究機構以及學術單位,都必須團結為食品安全努力,為所有利害關係人共同的責任。
為了保護消費者健康,WHO提出規範架構、建構以科學為基礎的政策指南、整合健康有關的數據、技術援助與合作、建立公共衛生領導力等。具體作為方面,WHO建置食品安全合作平台(The Food Safety Collaborative Platform, FOSCOLLAB),該平台整合不同來源的資料,包括:JECFA食品添加物數據庫、JMPR農藥數據庫、GEMS/食品汙染物數據庫、FAO/WHO長期個人食品消費數據庫(CIFOCOs)、WHO合作中心數據庫,以及其他聯合國組織的數據。透過多個數據來源,FOSCOLLAB可及時獲取關鍵數據,從而使食品安全專業人員和主管部門可以有效率地進行風險評估和決策。此外,WHO與FAO合作開發了國家食品控制系統評估工具,以協助各國確定管理方面需要改進之處,並確定其投入資源的優先次序。WHO認為未來在食品安全管理必須面對之挑戰,包括:(1)考量新的科學證據和方法,為食品法典委員會制定或修訂國際標準,提供即時支應以對抗新出現的危害;(2)支持會員國有效參與食品法典工作,並實施已通過的食品法典標準;(3)利用新技術改善食品安全性,例如全基因組定序、人工智慧處理大數據、區塊鏈和產品追蹤等創新技術,其中全基因組定序具有改革食源性疾病暴發調查和產品召回問題的潛力,將使高中低收入國家皆可受益;(4)應注意利用基因組編輯等新技術帶來的潛在風險;(5)解決由氣候變化驅動或影響的食品安全風險,並建立可持續和有韌性的食品系統。
食品安全、智慧管理、AI應用、區塊鏈、全基因定序、食源性疾病、國際法規、機能性食品、人造肉、風險管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