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澳大利亞對於FTAAP所可能採取的立場與態度
邱達生 (2006/12/08) 《台經月刊第29卷第12期》
前言
「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是兩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為達成更緊密經濟整合目的所簽訂的約束性條款。在FTA的規範下,兩國或多國協同簽署撤除彼此間在貿易領域的貨物關稅、數量限制,以及在服務業領域提供本國國民待遇等自由化的協定。而簽署FTA是促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廢除關稅與非關稅障礙,有時亦可視為一種「政治結盟」以確保權益的籌碼。亞太地區當前最受矚目的FTA應屬「亞太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greement of Asia-Pacific, FTAAP),FTAAP如果可以實現,則將是亞太區域經濟甚至政治整合過程的重大成就。
澳大利亞(澳洲)一直以來,即是透過亞太區域整合的名義參與亞洲事務,因為身為大洋洲領袖的澳洲是處在一個地緣整合的劣勢;加上澳洲無法名正言順的參與東太平洋或西太平洋的地緣性經濟整合,因為澳洲既非美洲國家也非亞洲國家,而無論是美洲或東亞的區域主義都存在將澳洲邊緣化的潛在威脅。因此透過亞太經濟整合的管道,澳洲才可以在這個區域突顯其角色的重要性。
由於澳洲瞭解自身在地緣經濟結盟上的地位居於劣勢,因此積極與日本及美國聯合提出以亞太區域整合為最高目標的經濟合作倡議。相關的倡議包括六○年代末期與日本等國創立「太平洋貿易暨發展會議」(The Pacific Trade and Development Conference, PAFTAD),七○年代末期與美國聯袂提出「太平洋貿易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Pacific Trade and Development)倡議,八○年代初期聯合創立「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Council, PECC),以及八○年代末期成為「亞太經合會」(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創立國之一。澳洲一直以來所展現的積極主動態度,顯示其參與亞太經貿互動的意圖明顯。
FTAAP將是一個打破亞太發展差異,完成具體經濟整合的里程碑。姑且不論FTAAP獲得實現的成功機率是否微乎極微,澳洲對FTAAP所可能採取的立場與態度,將是FTAAP繼續被思考與討論的重要關鍵之一。澳洲在亞太組織所提的倡議獲得採納的比例高,證明澳洲在本區域長期經營的地位已經有相當的基礎。本文將藉由回顧澳洲與亞太區域整合的淵源與關係、澳洲與主要亞太經濟體的經貿關係,以及澳洲在亞太區域安全的角色與定位,來分析澳洲對於FTAAP的可能立場與態度。
澳洲與亞太區域整合的淵源與關係
APEC是亞太地區最重要的官方經貿論壇,也是象徵亞太區域整合願景的代表。澳洲是2007年的APEC主辦國,刻正積極籌備這個亞太重要論壇的相關活動。回顧APEC的成立歷史,APEC當初是以所謂的「澳洲倡議」(Australian Initiative)的形式,於1989年在坎培拉成立,所以稱澳洲為APEC的發源地,並不為過。1989年在坎培拉只有12個經濟體與會,而發展至今,APEC會員經濟體擴展至21個。
而在APEC成立之前的八○年代,PECC是亞太區域最受矚目的區域經濟論壇。而PECC從組織成形到運作,澳洲應居首功。1979年,澳洲與美國提出成立「太平洋貿易與發展組織」的構想,雖然構想並未落實,但其建議的架構觀念後來影響PECC甚深,因為其確立了PECC組織架構中最重要的執行單位—「任務小組」(Task Forces)。1980年9月,澳洲與日本在坎培拉市舉行了一場「太平洋共同體研討會」,會議主題為「釐清太平洋地區經濟合作的目標、尋求協調本區域內國家及加強區域合作的方式」。而此次會議中亦確立了一個重要原則,即產、官、學界共同投入亞太區域的經濟合作,這也成為PECC最大的特色之一。本次的會議後來被稱為PECC的首次大會,亦即PECC於1980年在澳洲正式成立。
自由貿易協定、亞太區域整合、澳洲經濟合作、FTAAP、APEC、PECC、PAFTAD、經貿關係、區域安全、政治結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