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探勘新世代品牌政策推動思惟
吳慈珮 (2015/11/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11期》
產業升級轉型品牌化進程
台灣產業歷經多次轉型,在全球製造供應鏈扮演重要角色,但在全球化的潮流帶動下,新興經濟體等後進國家夾帶技術改良和成本競爭優勢,以更快的速度搬移台灣過去專業代工模式,打壓我國製造生產活動與毛利空間。
面對國際嚴峻競爭情勢,包括企業與政府自九○年代中旬便倡議發展品牌。依據《產業創新條例》第16條(附注),我國經濟部以及其他事業主管機關得推動有關品牌獎勵、補助或輔導,包括「品牌台灣發展計畫」、「台灣產業形象廣宣計畫」、「補助業界開發國際市場計畫」、「補助公司或商號參加國際展覽業務計畫」等相關資源挹注(表1)。
表1 政府品牌相關計畫資源例舉
對比主計總處2006年及2011年兩次工商普查結果,2011年底自有品牌企業家數為39,663家,占我國企業家數3.34%,品牌營收合計新台幣7.15兆元;相較2006年品牌企業家數成長89.66%,品牌營收成長63.9%,展現多年來在各界共同努力下,整體台灣品牌企業家數確已快速成長。不過同調查區間內,整體產業自有品牌外銷比率未見顯著成長,製造業品牌外銷比重微幅增加2.46%,但零售業卻下滑,突顯國內品牌家數及營收成長仍以內需市場貢獻占比居多(圖1)。
圖1 我國自有品牌外銷金額比率
十多年來,如自行車品牌的巨大、美利達,消費性電子業的華碩、宏碁與宏達電,健康產業的喬山等,已從早年的製造代工轉型成為國際知名品牌。根據經濟部委由全球權威品牌價值調查機構Interbrand辦理台灣國際品牌價值之調查結果,前十大國際品牌企業價值自2003年的35.64億美元,增加至2014年的72.19億美元,成長兩倍以上。近年由於PC產業與智慧手機產業財務表現衰退,食安風暴衝擊食品餐飲業,導致20大國際品牌企業總價值下滑;但是科技品牌的研華、台達電,大健康概念的巨大、美利達與喬山等,則因掌握未來物聯網及消費者重視建康等趨勢,成為快速成長的國際品牌企業焦點。
另外,經濟部品牌台灣發展計畫依據日本經產省產業品牌力模型,以產業別計算在中國、美國、日本、歐盟、東協等五大市場之產業品牌力,顯示2007~2013年台灣製造業產業品牌力價值穩定成長,2012~2013年製造業品牌力成長18.26%,達1,147.19億美元,不過我國產業代工的比重高,企業的毛利與利潤率無法大幅增升,對企業的獲利與經濟成長的貢獻亦有限(圖2)。
品牌策略、產業轉型、價值競爭、自有品牌、國際行銷、政策輔導、品牌體驗、利基市場、無形資產、大數據應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