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金融海嘯後的經濟新世界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金融海嘯後的經濟新世界

陳碧芬、陳淼  (2010/01/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1期》

蔓延年餘的全球金融海嘯,2009年第三季起見到緩和的跡象,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和各國政府,為挽救被波及的經濟衰退,所祭出的寬鬆貨幣政策、擴大財政支出等短期對策,成2010年首要處理的重大議題。而政策領導者角色與民間企業的互動模式,會是回到繁榮時期的「民」主、「政」副?或是經濟振興時期的「政」主、「民」副(1)?具為影2010年經濟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本文認為,解析金融海嘯後的經濟新世界,應從綜觀全球趨勢與微觀台灣情勢兩個層面深入了解,必須關注的全球性議題,包括總體經濟的成長動能與來源,區域步上復甦的過程,各國央行貨幣政策的轉折點,因財政金融體系重構所造成的重點企業到國家層級之信用穩定,哥本哈根會議呼籲各國停止討論、把綠色經濟付諸行動。而台灣部分,兩岸往來可望邁向正常化,如何在此不同以往的架構平臺上,創造產業加值、穩定流通貨幣,並強化在地投資的競爭優勢,均有賴明智的政府作為及其精心改造的成果。

 

五大國際新現象

專研全球化影響的法國智庫里斯本集(The Group of Lisbon)在「競爭的極限(Limits to Competition, 2001),以及社會批評學Jeremy P. Tarcher(2004)均認為1960年末期出現的經濟危機,把全球主流言論倒向利己求存,工業化國家普遍採取攻勢的經濟競爭力政策,鼓舞資本移動自由化(2),各國內部社會結構發生改變,公部門財政出現赤字,貨幣政策緊縮,世人仍對此潮流的領導:美國,賦與「經濟成功」的同義(3)。發生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海嘯,及其後續對經濟結構的衝擊,驗證了研究學者的憂心。

2009年,全球經濟2008年的金融危機及流動性緊縮持續蔓延影響下,各國實質需求下滑,導致世界貿易量銳減,全球經濟成長率向下修正,儘管各國政府及央行大規模注入流動性,啟動各種財政及貨幣手段刺激景氣,市場信心仍顯不足2009年上半年市場持續震盪,全球股市3月起先行反彈,經濟實質面則遞延到第三季才開始有起色200810月多次發出全球經濟衰退預警的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以下簡IMF),200910月的「全球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 October 2009)4)、「全球金融穩定報告(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5)上,首度表示,「跡象顯示,我們正步上經濟復甦之路」。該報告提出三個關注到的現象(1)因各國政府的政策行動,減緩了系統性風險,為經濟復甦注入可能的萌芽(2)資產價值減損現象趨緩(3)廣泛的改革作為,阻絕了進一步危機的發生,因2010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可望達3.1%,揮2009 -1.1%的衰退陰影。

(一)經濟震盪的常態

IMF上述宣布的時機點2008年第一季是歐美、日本等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的最高峰,爾後逐季下滑、一度連續三季成長率遽減,屆2009年第三季趨向緩和,各界認IMF的說法將強化市場信心,一切以回歸正常為目標前進(1)。

 

1  歐美國2008年第一~2009年第三季經濟成長率走勢

 

然而10月之後接續公布的歐美重要經濟數據,諸11月的美國消費物價指(CPI)仍屬偏低,失業率持續走高FED認為仍需繼續採行寬鬆貨幣政策。歐元區同樣存在復甦疲軟的現象,經濟成長力道依舊不足,更有甚者,其成員國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國家主權評等被惠譽國際評等機構調降,日12月初祭7.2兆日圓,810億美元的經濟振興方案,相等於日本國內生產毛GDP 1.5%左右,諸多情況顯示衰退風險並未真正去除。為此,世界主要國家高峰會G20、世界銀行IMF加強全球策略的聯手,以「擺脫危機的成長」作2010年全球經濟發展的定調(6),告知人們要有「(經濟)成長不見了,中期內可能無法復甦」(7)的心理準備。

全球復甦亞洲成長動能金融海嘯台灣經濟預測貨幣政策轉折兩岸經貿政府組織改造信用價值重構綠色經濟人民幣國際化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