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關於中國“十一五”規劃的兩大思考
張兆安(作者為上海經濟年鑒社執行副主編) (2005/10/05) 《台經月刊第28卷第10期》
當前經濟社會主要矛盾的思考
從總體角度來看,制定“十一五”規劃的重要前提,是要對當前中國經濟和社會結構的主要矛盾有充分的認識,並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進行估計。從當前與未來發展的眼光來看,這些矛盾和約束主要體現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兩大領域。
(一)經濟發展領域的主要矛盾有待攻堅
當前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全穩定發展是一個整體的趨勢,但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1)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的任務還很重,突出問題就是結構不合理,經營方式粗放,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重,經濟效益低,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到中國經濟的競爭力乃至可持續發展。(2)城鄉二元結構的矛盾仍需進行攻堅,“三農”問題還必須要繼續破題,城鄉分割的體制性障礙還影響著城鄉統籌發展和城鄉協調發展。(3)區域統籌發展和協調並進的戰略態勢需要進一步形成,中國幅員遼闊,各區域發展條件的差異性很大,從而出現了經濟發展水準的落差,因此也特別需要統籌區域發展,加強區域合作,縮小區域差別。(4)各層面、各領域經濟改革的任務仍然艱巨,尤其是國有企業改革、要素市場深化改革、金融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等尚需繼續深化,市場機制和市場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
(二)社會發展領域的主要瓶頸有待疏通
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轉型期社會發展的任務相當艱巨,還有許多發展瓶頸需要攻克。集中體現在:
1.人口結構的壓力:當前的人口結構特點是基數大、成長偏快、素質偏低以及城市的老齡化問題,這就造成了人口流動壓力、養老壓力以及社會穩定壓力等,使得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瓶頸制約。
2.社會保障體系仍需進一步構建和完善,適應城鄉經濟發展水準的養老保障、失業保障、醫療保障、社會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覆蓋城鄉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仍需進一步健全起來。
3.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公共安全網構築以及
十一五規劃、經濟轉型、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經濟結構調整、社會保障體系、自主創新、區域統籌發展、二元結構、資源效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