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十一五”規劃與中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分析
胡雲華(作者為上海浦東行政學院經濟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2006/06/05) 《台經月刊第29卷第6期》
中國區域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但其中也存在著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具體而言,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可概括為:三大階梯、三大增長極、三大憂患。
(一)三大階梯
三大階梯即從經濟發展階段看,呈現出東高、西低、中部居中三段性。由於歷史、政策制度傾斜等原因,中國經濟的發展存在著明顯的區域不平衡特徵,而且區域間的差距呈逐步擴大之勢。
表1 各地地區生產總值與工業總產值所占分額及其演變
中國目前區域間發展的日益不平衡已經成為一個滯礙中國經濟整體發展的重要因素。根據2004年的統計數據,西部地域面積為686.74平方公里,占中國比重為71.5%,人口37127萬人,占中國的28.6%,國內生產總值為27,585億元人民幣,占整個中國比重16.9%。東北老工業基地被譽為中國現代工業的搖籃,為中國建設完備的工業體系做出過歷史性的貢獻。東北三省人口總數達10,743萬人,占中國比重的8.3%,面積79.8萬平方公里,占中國的8.2%,國內生產總值為15,134億元,占比重為9.3%(注1)。中部六省總人口35,912萬人,占比重為28.1%,國內生產總值約2.15萬億元,所占比重為23.5%(注2)。
(二) 三大增長極
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大增長極即東部沿海地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灣地區,是鶴立雞群的三大經濟高地,是拉動國民經濟增長前行的“三大發動機”。據2003年工業增加貢獻率分析,粵、蘇、浙、魯、滬五省(市)占64%。“小珠三角”,是指珠江千百年來沖刷出的一塊小平原,面積不到4.2萬平方公里,由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惠州七個城市組成,人口3,000多萬,經濟總量占廣東的80%,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因為其地緣及開發較早的原因,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長三角近年來經濟增長迅速,以不足中國1%的土地,養活了中國5%的人口,創造了占中國20%左右的國內生產總值,大有取代珠三角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火車頭之勢(注3)。相對於長三角和珠三角而言,環渤海灣京津冀經濟圈雖然提出的概念時間較早,發展進程較緩慢,但是發展潛力卻非常大,因此,成為拉動中國華北地區經濟發展的“一駕馬車”,成為正在崛起的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三極。在中國東部,京津冀經濟圈經濟總量在中國的比重為11.7%,位居第三,僅次於江、浙、滬和廣東省,比東北三省(11%)略高(注4)。
十一五規劃、中國區域協調發展、東部地區發展、西部大開發、中部地區崛起、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經濟增長極、區域不平衡、資源配置、綜合競爭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