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海內外畜牧科技潮流,看見台灣的產業優勢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海內外畜牧科技潮流,看見台灣的產業優勢

吳沛蓉  (2017/07/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7期》

   近年國內外畜牧產業技術發展除提升產量外,其發展策略同時並重,對人、動物及環境友善之畜牧技術與驗證標章等符合永續經營等目標。本文擬簡介國際科技研發趨勢及相關政策,並自農業業界科專計畫之結案追蹤與案例訪談,彙整並歸納畜牧產業技術研發關鍵成功因素,俾便各界參考。

 

全球畜牧發展現況

   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統計,畜牧產業產值約占全球農40%,且全球約有一億以上人口從事相關產業,大部分為小農或是規模較小之生產系統。畜產業可滿足人們對動物性蛋白質需求、非食用產品、畜力及金融安全等來(FAO, 2009)

   近幾十年來對畜牧產品需求日益增長,雖然改善了依賴畜牧產業為生的人口之福利與商機,但另一方面,從事畜牧產業而導致的土壤退化、環境汙染、氣候暖化、動物遺傳資源流失、水資源逐日匱乏、週期性及新型態的疫病等,對全球畜牧產業發展帶來嚴峻的挑戰(FAO, 2010Thornton, 2010FAO, 2015)。除此之外,隨著國際間對於人體健康、動物福利意識抬頭,加上國際貿易日益繁盛,全球畜牧生產系統與產業結構也隨著快速增長的畜產需求產生極大的變化。

   為因應全球快速增長的畜牧產品需求,並減緩畜牧產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創新的技術及良善的政策規劃,成為畜牧產業變革的主要動力。因此,諸多學者專家不斷從事科技研發,國際間有關畜牧產業發展策略亦逐漸發展對人、動物或環境友善之畜牧技術與驗證標章措施,希冀為畜牧產業及農業的永續發展提出解決方案與未來發展契機。

   如FAO依畜牧產業生產至販賣流程將技術區分為飼(Feeding)、育(Breeding)、飼養管(Housing)、運(Transportation)及行(Marketing)等五領域,前三項並分別訂定開發高效益替代飼料、選拔可較快適應環境變化品種及提升動物衛生系統與降低抗生素殘留等目標。另外,研發中的人造(In vitro meat)有望在未來成為肉品加工原料來源,降低環境利用率。而奈米技(nanotechnology)則可應用於飼料及廢棄物處理,以更有效運用有限資(FAO, 2015)

   各項前瞻技術應用於現場時都需經過縝密之風險評估,並搭配政策與配套措施,以達符合動物福祉及資源永續概念之最大生產效益。


國內外畜牧技術發展趨勢

   隨全球國際貿易發展盛行,動植物防檢疫需求與難度逐漸增加,並隨食安教育普及,消費者逐漸將食品之來源與生產方式是否具有認證或符合永續、人道標準納入考量。台灣因腹地狹小,各項農業產品仍需靠進出口交易平衡市場需求,故國產品亦需具備與進口產品競爭能力,以下簡要整理美國、日本、歐盟、中國、越南、泰國及我國技術發展現況與趨勢:

智慧畜牧畜牧科技研發食品安全動物福祉農業業界科專基因改良飼料技術疫病防控環境永續廢棄物資源化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