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不帶「醜陋」的美麗——時尚產業如何擺脫ESG原罪?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不帶「醜陋」的美麗——時尚產業如何擺脫ESG原罪?

張嘉玲.黃薇樺  (2022/09/08)    《台經月刊第45卷第9期》

      ESG分別代表環境保護(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或許,我們可能會馬上聯到想到石化、鋼鐵、交通等產業的ESG評比亟待改善,但絕大多數的人很難想到,華美的時尚產業也是製造地球汙染的主要元凶。目前,棉及聚酯纖維材質為製作衣服的主要原料,生產一公斤的棉花需要耗費兩萬公升的水,以及使用大量的化學農藥;而聚酯纖維更是石化工業的副產品,無可避免地增加碳排。當製衣進入染色階段,帶有有毒化學物質的染料更是汙染河流與海洋的來源。

美麗帶來的傷害,更隨著「快時尚」的發展急速加劇,2021年全球時尚產業使用了9,800萬噸不可回收的材質與930億公升的水,為世界排名第三的汙染產業。此外,平價快時尚光環背後,犧牲的是更加嚴重的環境汙染與被剝削的勞工權益,快時尚成衣工廠多位於開發中國家,設備安全與勞工權益被忽視。最後,由於快時尚平價,也養成消費者任意丟棄物品的習慣,以台灣來說,2020年全台民眾丟棄的舊衣,達7.6萬公噸,相當於每分鐘丟掉460件衣服,平均每人每年丟棄10.5件,一般來說快時尚品牌服飾因為成本低,作工通常不精細,難以進入二手衣市場,唯一的出路就是掩埋或焚燒,使得溫室氣體排放增加。

Good on you平台所做之品牌永續指標評比觀之,多數奢侈品牌與快時尚品牌雖已嘗試使用環保材料,但大多數未大規模採用。在降低供應鏈碳排部分,多數時尚品牌已訂定減碳目標,但多數難以達成,時尚大廠在減少水資源浪費亦缺乏布局(表1)。在社會責任部分,奢侈品牌與快時尚品牌在供應鏈的包容與多元性普遍不足,也未能針對供應鏈工資進行保障,且多數快時尚品牌生產地未通過勞工標準認證,無法確保工人的健康和安全、生活工資或其他勞工權利。平均來看,奢侈品牌ESG表現仍優於快時尚品牌,特別是在社會責任部分(表2)。

 

1  時尚品牌環境保護評比

 

 

2  時尚品牌社會責任評比

 

 

材料改革:我喜歡假珠寶,因為這是一種挑釁的象徵(Coco Chanel)

在鑽石和人工養殖珍珠業出現前,稀缺的天然珍珠代表著權利和皇權,然而富人配戴珍珠卻只是為了炫富,而非張顯搭配風格。於是Coco Chanel戴上由法國琉璃工坊Gripoix所製作的假珍珠,可謂時尚產業材料改革的先驅。

現今,時尚產業若欲擺脫ESG原罪,採用更環保可持續新材料替代傳統材料,可為時尚產業環保課題提供解套方案。延續Coco Chanel材料改革的精神,2018Chanel投資可完全降解塑膠新創Sulapac,並使用其產品作為包材。2019年則投資甫成立的美國化學公司Evolved by Nature,並於2021年、2022年持續參與B700萬美元與C1.2億美元投資。該公司開發出純天然液態蠶絲,此項投資可視為Chanel布局環保材料技術的策略。

時尚產業ESG環保材料快時尚奢侈品牌供應鏈碳排二手市場綠色科技新興技術社會責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