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生專欄】馬夏爾論經濟政策
施建生 (2015/08/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8期》
一、貧窮的拯救
我們知道,馬夏爾原來想要將經濟學作為一種認真的研究,是為了要瞭解貧窮之所以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將它減少。他從他對於社會的體察中已經獲知:
「社會與經濟力量正在著手將財富分配朝好的方面改變;它們是在持續增加力量,同時它們的影響力是大量地累積……社會經濟機體是比初見時的更為柔弱與複雜,大量的考慮不周的變動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注1)
他對於人類大眾遭受的苦痛的同情沒有減輕,但是這種情緒卻大量地受到一種信念的約制,認為採取急烈的手段去改變現存的經濟情勢是不智的。他特別反對社會主義的方策,因為:
「生產工具的集體所有會傷害人類的精力,並阻止經濟進步;除非在採取此種方策之前,全體人民都對公共利益具有無私的熱愛力量,而這在今天是相當罕見的。……這也許會在私人與家庭生活中破壞許多最美麗的與最歡樂的部分。這些是主要原因何以耐心的經濟學者一般都預期從經濟社會與政治生活情形之急速強力的重新組合的計畫中所能得到的利益很少,而災害則很多。」(注2)
到了1893年,他還對「拯救年老貧窮者皇家委員會」(Royal Commission on the Aged Poor)這樣宣示:「在過去25年我致力於貧窮問題的探討,我的工作很少是從事與此無關的研究。」(注3)在凱恩斯的心目中,「馬夏爾是太想要將事情做好了。他有一種怪癖,低估與人類幸福,或者與工人階級的境況,或者類似事件沒有直接關係的課題之學術部分,儘管間接地它們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並且感到當他在追求它們時,他是沒有使自己為『最崇高』的目的而奮鬥。」(注4)
從以上之所述中可知馬夏爾一生感到最為迫切的問題是貧窮的解救,現在我們可以看看他是如何的望能對此提出對策。
二、巿場的缺失
談到貧窮問題的形成,一開始就會想到巿場機制的品質,因為在現代社會中,巿場是調配經濟資源的主要工具。如果它能將經濟資源調配得妥當,自然不會有貧窮問題惡化的發生。現在既然發生了,這就是表示巿場機制的品質有問題。
在馬夏爾看來,當時的巿場機制是相當溫和的,但他的分析也表達出在某些場合,不加管制的聽其自由運行的巿場也不能賴以達到社會所期盼的良善後果。的確,馬夏爾充分地明瞭巿場上存在許多不美滿的地方。他在他的「經濟學原理」中就費了許多篇幅去討論壟斷的學說。不但如此,他在他的另一部經典著作「產業與貿易」(Industry and Trade)的第三篇就完全討論「壟斷趨勢」,包括美國與德國的托辣斯(trust)與卡泰爾(cartel)以及英國朝著同一方向發展的情形。到了結束的時候,他寫道隨著對抗這種情勢的同等錯誤,這種壟斷最後終於趨於摧毀,而使有些微資本的人能開設自己的事業,並逐漸躍升為主持大型的公共的與私有的企業。
馬夏爾經濟思想、貧窮問題、社會保險制度、政府職能、教育平等、所得重分配、市場缺失、壟斷與競爭、經濟理性、公平稅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