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揭開高成長面紗 探索台灣高成長企業樣貌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揭開高成長面紗 探索台灣高成長企業樣貌

陳顥仁、林秀英  (2014/06/09)    《台經月刊第37卷第6期》

   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如何挹注經濟成長與就業創造的動能,已成為近十年來各國產官學研最關切的主題。除「新興產業」與「新興市場」為常見的產業政策主軸外,「何種企業」攸關經濟成長與就業創造,亦成為中小企業政策的焦點。在國際中,德國強調「隱形冠軍企業」,韓國與台灣強調「中堅企業」,聚焦於促進優質企業的發展OECD與歐盟國家則是基於國際間大量的實證研究,不約而同發現有一群占比低的「高成長企業(High Growth Enterprise),能對就業創造與經濟成長做出超乎比例的貢獻,特別是在經濟衰退期間。

   因此,近年積極探索「高成長企業」面貌與倡議高成長企業的推動政策,相對地國內在「高成長企業」的研究文獻相當少,政策也較少著墨於此一主題,本文目的在探索高成長企業的重要性與台灣高成長企業的面貌,以及是否具有政策介入的正當性,期能帶給國人對這個在歐美備受重視的政策焦點有進一步的了解。

 

高成長企業的定義、樣貌與重要性
(一)高成長企業的定義

   OECDEUROSTAT(2007)將高成長企業定義為「企業連續三年營收或員工數平均年成長率高20%,且觀測期間之起始年的員工數至少要十人(含)以上」。
(二)外國高成長企業的樣貌與特質

   依據OECD Structural and Demographic Business Statistics(SDBS)最新資料計算的結果,顯OECD主要國家2005~2008年間(2006~ 2009年),依「員工數成長」基礎計算的高成長企業家數之比重通常在3.5% 6.0%之間,比重相當低。至於依「營收成長」基礎計算的高成長企業家數的比重通常6% 16%之間,比重相對於依員工數基礎的高成長企業比重高。此外,若依員工數基礎計算的高成長企業,服務業相對有較高比例的高成長企業;相對地,依據營收比重計算的高成長企業,製造業有較高比例的高成長企業。

   根據國際間有關高成長企業的相關文(Henrekson, M. and Johansson, D., 2010Colin Masson & Ross Brown, 2010Bravo-Biosca, A., 2010),無論這些文獻應用了不同的範疇與方法、觀測的時間長度、企業的年分與不同國家或地區,都得出以下結論:

1.規模

   高成長企業存在於不同規模的企業,然中小企業在高成長企業中占有絕大數,但大企業中也是重要的工作創造者,如大企業集團中培育「超級瞪羚企業(super-gazelles)或稱為「大猩猩(gorillas)企業。

2.行業

   高成長企業存在於各個產業中,未必集中在高科技產業,許多實證研究得出高科技產業與高成長之間存在弱相關。不過,服務業中有較高的高成長企業比重。

3.年數

   高成長企業平均而言較傾向年輕公司,而年輕的高成長企業較多是有機成長(organic growth),對於淨就業成長有較高比例的貢獻。對高成長企業而言,「新進」或「年輕」較「規模」,是更重要的因素。

4.地區性

   高成長企業與地理位置是否有相關,在研究上呈現正反兩派,在英國許多研究如Ace & Muller (2008)等,指出高成長企業與都會區有密切相關,相對地,也有許多學者NESTA (2009)等,認為高成長企業不具地理聚集的效應。

高成長企業創新研發國際市場企業經營就業成長產業政策財務融資法規調適經濟動能競爭力提升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