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推動農業區塊鏈,打造小農商機
徐逢桂 (2016/11/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11期》
當前台灣小農的際遇
小農的競爭力是來自於客製化、少量多樣的生產,小農不只是農耕生產,也是社會的安全閥,更對減少碳排放有著重大的貢獻。面對全球化、科技化與氣候變遷,當前台灣小農正面臨著各式各樣的挑戰。從銷售通路來看,超過八成的農產品是經由批發販運商或是契作商銷售,但是自產自銷的利潤卻為最高,要如何平衡各種通路,增加農戶收入,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再者是生產成本的問題,從林欣煇(2014)台灣石斑魚產業產銷研究發現,台灣農產品產銷鏈上、下游業依舊存在著大量的交易成本與資訊不對稱的關係;更重要的是食品安全與食物浪費,如今,台灣農政當局的食安政策仍著重在產銷履歷的建立與推廣,但根據農委會統計,截至2015年11月底止,即使每年提供驗證費用補助,通過驗證產銷履歷農產品之經營者僅有1,532家,合計共259種產銷履歷農產品,顯見現行產銷履歷第三方認證制度未獲得生產方與消費者的認同,在逐年減少或取消驗證費用補助後,驗證流程所產生的成本對個別農民而言恐難以負荷。
區塊鏈源起
區塊鏈(Blockchain)是一個去中心化、去信任、不受任何機構控制、紀錄不可更改的共享帳本,源自於比特幣(Bitcoin)底層的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技術。可在區塊鏈上註冊如氣象資訊、農機具等有形與無形的智能資產(Smart Property),透過互聯網結構建立唯一的識別碼,而由嵌入資產中的區塊鏈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的演算法在設定條件下自動觸發所有權協議之執行。對照網際網路(Internet)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到區塊鏈的未來就像由「TCP/IP通訊協議」到「HTTP超文本協議」的層層疊套,帶到更進一層次的價值網路(Internet of Value)。當資產具有智慧時,資產本身就從「被動的被操作性資源」(operand)提升為「主動的操作性資源」(operant),則能在不具信任基礎的前題下進行交易,實現「價值互聯」的境界。
區塊鏈技術的主要應用方向為:
1.支付:尤其是跨境支付。
2.合約交易:託管交易、保稅合同、第三方仲裁、多方簽名交易。
3.金融交易:股票、私募股權、籌資、債券、共同基金、衍生工具、年金、養老金。
4.公共紀錄:土地和產權證、車輛登記、營業執照、結婚證、死亡證。
5.證件:身分證、駕駛證、護照、選民登記。
6.私人紀錄:借據、貸款合同、博彩投注、簽名、遺囑、信託、中介。
7.證明:保險證明、權屬證明、公證文件。
8.實物資產:房產、汽車租賃、汽車使用。
9.無形資產:專利、商標、版權、域名。
區塊鏈應用於物聯網,如房產、家電、生財器具等有形資產,也都會植入相關的軟硬體識別,加上連結許多無形數位資產如商譽、個人愛好等,利用區塊鏈技術與協議可用來設計出更多的創新價值、服務、營運流程及獲利模式。以家電製造商為例,可利用區塊鏈智能合約來連結多元的合約參與方(如家電製造商、消費者、其他第三方企業或組織),以形成一個去中心化的動態生態系統、商業模式與價值互聯網,共同創造新的經濟價值。
農業區塊鏈、智能合約、產銷履歷、精準農業、去中心化、食品安全、大數據應用、智慧農業、供應鏈管理、數位轉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