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國促進內需市場發展之策略
張兆安(作者為上海經濟年鑑總編輯) (2012/08/09) 《台經月刊第35卷第8期》
現代經濟學認為國民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三駕馬車」拉動,即投資、出口、消費。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目前的經濟增長主要還是以投資和出口拉動為主,消費儘管每年都在平穩增長,但總體上還處於拉動經濟成長能力不足之態勢。因此,從拉動經濟成長的動力結構上來看,如果投資和出口受挫,國民經濟持續穩定成長就會遇到困難。基於如此判斷,在「十二五」期間,中國應結合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的要求,以擴大消費需求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通過提高消費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改變一直以來過度依賴投資的經濟模式。同時,在消費增長的基礎上,可以為服務業拓展更廣闊的空間。
從目前情況來看,中國消費增長的穩定回升,將有助於經濟成長的持續和穩定。但從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的要求出發,消費的貢獻程度還比較低,消費在拉動經濟成長「三駕馬車」中的作用還不夠突出,消費與投資、出口相互替代的功能也不甚明顯,從而就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轉變。那麼,影響當前中國消費的主要障礙是什麼呢?應該說,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農民收入提高比較緩慢
中國農民數量眾多,傳統農業的產出比較低,抗風險能力也相對較弱,而農村勞動力轉移又需要有一個逐漸的過程,這使得巨大的農村市場缺少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的支撐。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擴大對農業的投入,努力增加農業的產出,以及有效提高農民的收入。
(二)社會保障體系不盡完善
中國正處在重要的轉型時期,社會保障體系尚在建立完善的過程,而保障水準也還比較低,這就使得國民的一部分即期消費轉化到了遠期消費,進而影響了當前消費的規模和水準。因此,需要進一步構建和完善適應城鄉經濟發展水準的養老保障、醫療保障、失業保障、社會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覆蓋城鄉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三)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及收入分配政策等有待改善
通過公共教育資源、公共衛生資源的均衡配置,公共財政和社會協調機制到位,以及社會收入分配調節等方面的逐漸完善,都將有助於充分挖掘消費增長的潛力。
提振消費是當前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
2012年以來,中國經濟成長遭遇「兩碰頭」的嚴峻挑戰。一方面,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仍然還在延續,世界經濟成長的不確定因素依然很多,國際上的歐債危機還在演變,而歐美主要經濟體國家的經濟成長乏力,新興經濟體國家的經濟成長勢頭也開始回落,這種複雜多變的全球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另一方面,中國正處在一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經濟轉型發展的任務相當艱巨,經濟結構調整的任務相當複雜,經濟發展能否轉型成功?結構調整能否調整到位?均直接關係到長遠的利益。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促進中國經濟成長更加穩定和持續的任務,一定是十分重要和相當艱困的。
在中國國內外經濟環境複雜多變的形勢下,到了2012年4月,拉動中國經濟成長的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都出現了不同程度增幅放緩的跡象。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資料,4月分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較2011年同期)增長9.3%,為2009年5月以來最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14.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只要10.7%,創2006年11月以來新低;2012年1~4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0.1%,創下十年新低,而CPI下降到3.4%(注1)。又據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外貿資料,4月分進出口增速下滑至2.7%,1~4月進出口總值1,1671.8億美元,同比增長6%;其中出口5,932.4億美元,增長6.9%;進口5,739.4億美元,增長5.1%(注2)。同時,中國財政部也宣布資料,4月分全國財政收入僅比2011年同月增長6.9%,增幅同比回落20.3個百分點,其中稅收收入增長2.6%,增幅同比回落23.3個百分點(注3)。
內需市場、消費動能、經濟轉型、民間投資、社會保障、收入分配、農村振興、服務業發展、結構調整、宏觀經濟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