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國內外永續產業園區推動做法與案例介紹
姚毅前.盧思穎.陳彥豪 (2023/12/15) 《台經月刊第46卷第12期》
觀察科學園區作為產業發展和創新的重要領頭羊,其在永續發展中的角色日益突顯。本文概述工業園區轉型為生態產業園區之營運可帶來兼顧經濟成長和環境保護的成果,及蒐羅英國、丹麥、荷蘭、德國產業園區如何努力透過推動淨零排放和能源轉型實現永續發展,並探討我國新竹、中部、南部三大科學園區的永續作為,除了反映出對氣候變化和永續發展的關注外,亦期望這些經驗能激勵更多地區和企業加入永續發展的行列,共創美好未來。
隨著全球對永續發展的重視日益增加,台灣科學園區在此趨勢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近年來不僅台灣,世界各地的產業園區都積極朝向永續發展的方向努力,以回應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呼籲。永續發展是當前全球面臨的重要議題,科學園區作為產業發展和創新的重要領頭羊,其在永續發展中的角色日益突顯。不同地區的國家透過實施多項策略和措施,努力將產業園區建設成為推動地區經濟發展、創新和環保的重要平台。本文蒐集整理國內外永續產業園區案例,提供了推動永續發展的有效方法,其寶貴的經驗和啟示值得國內科學園區參考借鏡。
永續產業園區的定義與思維
2017年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偕同世界銀行集團(WBG)、德國技術合作公司(GIZ)共同規劃,提出「生態產業園區國際框架」,並於2021年提出更新版本,「產業生態」(Industrial Ecology)的概念最早發韌於1989年《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的專文,指出未來的工業應發展為一循環、閉鎖的系統,藉由減少原料使用及工業廢棄排放來達到友善環境的目標。而「生態產業園區」(Eco-Industrial Park, EIP)則是指在上述概念下所發展出的工業園區營運模式,藉由減少能源消耗、減少廢棄物排放、促進廢棄物再利用等方式,帶來兼顧經濟成長及環境保護的成果(圖1)。生態產業園區國際框架旨在提升全球各產業園區的原物料、能源、水資源之使用效率,促進經濟、環境發展的雙贏。
圖1 工業園區轉型生態產業園區示意圖

資料來源:Hyeong-Woo Kim, Liang Dong, Seok Jung, Hung-suck Park, "The Role of the Eco-Industrial Park (EIP) at the National Economy: An Input-Output Analysis on Korea", Sustainability, Vol.10, No.12, 2018/12, DOI:10.3390/su10124545。
永續發展、產業園區、淨零排放、循環經濟、氣候變遷、再生能源、環境管理、科學園區、國際案例、資源共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