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陳博志論壇】21世紀資本論的分割謬誤

 

台經月刊

 

【陳博志論壇】21世紀資本論的分割謬誤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5/03/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3期》

皮凱提(Thomas Piketty)的21世紀資本論由歷史資料發現所得及財富分配愈來愈集中的現象,他也利用簡單的數學式主張所得和財富可能更集中到有錢人手中。由於分配不均的問題這些年已飽受批評,這本書當然也引起很多討論。不過儘管這本書有它的貢獻,卻也有不少可以批評的地方(見各參考文獻)。本文將討論其分析上的一個重要簡化假設,即把擁有資本的人隱約視為一個固定的群體,且把所有資本的報酬率當成相同。如果拿掉這不合實際的假設,社會實際的問題可能不像他說的那麼嚴重,而且也可發現某些合理可行的政策。 

皮凱提基本的假設是資本的報酬率(r)常高於經濟或所得的成長率(g),因此除非擁有資本的人把很高比例的所得花掉,否則他們手中資本累積的速度就會高於經濟成長的速度,資本存量對所得的比例將提高,接著資本所得占總所得的比例也可能提高。這表示財富和所得分配可能更趨集中在資本家手中,而成為社會問題。所以他主張要對資本課重稅,也就是讓資本家稅後實際得到的報酬下降很多,資本和所得就不會像他所擔心的那樣集中到少數人手中。

皮凱提的這套說法言之成理,所得和財富分配惡化的問題也確值得擔心。然而他上述推論過分簡化,因此可能誇大了問題並且忽略了一些合理可行的對策。學者早指出他上述推論的一大問題是假設資本的報酬率固定不變,而經濟學上通常認為資本存量相對於所得增加之後,資本的報酬率很可能會下降,因此資本累積很多之後,資本報酬占總所得的比重並不見得能再上升(Branko Milanovic, 2014)。馬克斯當年甚至認為資本報酬將下降到使資本主義經濟崩潰(張漢裕,1993年,頁179~183)。皮凱提的書名叫21世紀資本論,卻忽略馬克斯資本論的分析,實在有點奇怪。他的歷史資料中資本報酬率一直甚高,或許是他認為可假設資本報酬率不下降的理由。不過這理由是不充分的,因為這期間有太多技術進步和其他因素在變化。

皮凱提的推論更大的問題是隱含假設資本家和非資本家是兩個截然分離的族群,而且所有資本的報酬率都相同,所以才有他那財富愈來愈集中在少數人的結論。在他所引用的理性與感性等古典小說的年代,這種假設也許是可用的,一般人成不了貴族或地主,而各貴族和地主得到的利息和地租等資本報酬率也可能相去不遠。但現代社會很多人都可以有些資本或利潤收入,而且不同資本的資本報酬率可以相差很多。20世紀初美國的百大企業和大資本家族,現在已很少仍是百大企業或大資本家族。現在的很多大富豪是由甚少的資本從家裡的車庫出發,而由極高的報酬率在短期內成為巨富。最近即有研究指出,富比士雜誌的1982年美國最富400人有40%是有錢人第一代,到2011年更有69%是有錢人第一代,而有錢人第三代以上的比例已很低(Kaplan and Rauh, 2013, p.45),真像台灣話說的富不過三代。這情況和皮凱提的假設很不相同,造成的後果也不相同。

當人們擁有的資本主要是企業而非土地時,報酬率的變化就非常大。有些企業可能虧損也就是報酬率為負,有些股王幾年後就變成水餃股甚至一文不值;有些新創企業則股價可能增加幾百倍,也就是有極高的報酬。於是有些巨富消失不見了,有些沒錢或不太有錢的人卻成為巨富。因此即使所有資本整體平均而言的報酬率為正且大於經濟成長率,而且財富最多的1%人口占社會財富的比重繼續提高,但在那1%內的家族卻很可能一直改變,而不是固定那1%的家族愈來愈有錢。這雖然也不是很好的現象,但並不像同一批資本家占有愈來愈高比例的財富和所得那麼令人不滿。

皮凱提資本報酬率貧富不均創新創業分配流動性資本課稅財富集中經濟成長分割謬誤社會階層流動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