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瞭望】NFT熱潮與政府監管挑戰
黃敬翔.黃微茹 (2022/09/08) 《台經月刊第45卷第9期》
從比特幣、加密貨幣、ICO、DeFi到NFT,這些年來基於區塊鏈的新興技術出現,無不帶給世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也激發出各式各樣與傳統領域、產業結合的模式甚至形成顛覆的想像空間,然而日新月異的發展,也直接造成政府機關監管上的困難,本文將針對近期最熱門的NFT,透過對NFT簡單的介紹以及整理數個國家對其監管的方式與案例,提供關注NFT的讀者作為參考。
NFT簡述
NFT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生成的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代表持有者對特定資產擁有權的數位憑證,這些虛擬資產可以是畫作、音樂、網域或遊戲道具等。非同質化是相對於同質化的概念,意味每個NFT都是獨一無二、不能互相取代的,它們也都以特定的存取位址和ID記錄在區塊鏈上;反之,同樣是使用區塊鏈技術建構的加密貨幣,例如加密貨幣的濫觴―比特幣,則是具可替代性的同質化代幣(Fungible Token),功能和貨幣類似,被作為交易媒介及價值儲存的工具。
2021年是NFT市場爆炸性成長的一年,數碼藝術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的NFT在佳士得拍賣會上以6,930萬美元的競標價售出;「Bored Ape Yacht Club」發行了一萬隻「無聊猿」數位頭像,也在開賣一小時就售罄,總價值達9,600萬美元。NFT的熱潮不僅反映在屢創新高的價格與交易量上,更在各領域以推陳出新的方式顛覆原本的想像,除了收藏品之外,NFT還能代表實體與數位資產,或作為商品兌換的證明,例如Unisocks買家用以太幣購買代幣SOCKS就能換成實體襪子,NFT也能作為身分、個人訊息的憑證,例如帛琉就預計發行代表數位居留權的NFT身分證明。
收藏品與藝術品為目前NFT市場交易的主流。根據NonFungible針對2022年第一季的NFT市場分析,兩者分別占第一季交易金額的最高和次高,其中收藏品交易金額更超過60億美元;此外遊戲類則高居交易量之冠,2022年第一季交易量就超過400萬次,在以區塊鏈為基礎的遊戲中,玩家對數位資產的擁有權正是它與傳統遊戲不一樣的地方,不只玩家能自由運用、交易,甚至能將這些資產(如道具裝備等)帶到其他遊戲使用,甚至在不同的區塊鏈中轉移等,也不會因為遊戲停止營運或遊戲商改變策略,而喪失對該資產的支配權。
另外以音樂產業為例,音樂串流平台是現今許多音樂創作人的宣傳管道,然而當前串流平台的分潤機制卻讓音樂創作人能獲取的分潤微乎其微。像是2020年串流音樂就為英國賺進一億英鎊,但相對版權所有人獲得的報酬卻僅有其中的13%;最大串流平台Spotify平均每次的音樂收聽,也僅支付0.3~0.5美分給版權公司,版權公司還要按比例分給音樂創作人,故音樂創作人實際獲得的報酬相對串流平台來說非常少。不過NFT的出現有助改善創作人在串流平台的分潤困境,拿掉中間平台的角色,讓音樂家直接透過NFT推廣他們的音樂、鑄造NFT並直接和喜愛者互動。像是英國的Opulous就透過發行NFT協助音樂人直接將音樂版權銷售給喜愛者,也讓創作者可不透過唱片公司發行音樂,對於自己的音樂能有更多的控制權。此外透過區塊鏈技術結合粉絲經濟,發行者還能賦予NFT特殊功能,更緊密地連接音樂創作人和粉絲的關係。像是NFT形式的演唱會門票,除了作為相關活動的入場券,或許還能讓NFT持有者可以聆聽或下載演唱會的表演曲目;進階設定不同等級的NFT,還能讓粉絲參與不同類別的活動和獲得不同的獎賞,例如演唱會的VIP通道、下次巡迴演唱的早鳥票等(附表)。
NFT、區塊鏈技術、數位資產、證券化監管、課稅政策、洗錢防治、去中心化、法律挑戰、數位藝術市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