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國內產業創新的幾個重要課題
李煥仁 (2007/11/07) 《台經月刊第30卷第11期》
創新發明與智財權的邏輯思維
21世紀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競爭時代,「創新發明」與「智財權」為主體的邏輯思維,主導著全球產業科技的發展,並成為推動國家及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力量。上述情境與過去相較,其間有著極大的改變,在當前全球化競爭環境中,隨著知識經濟時代來臨,各國由過去以生產要素以及低成本為主體的競爭型態,正朝向以「知識產權」以及「創新能耐」為主的競爭模式發展。
回溯台灣產業發展模式,過去係以模仿、代工、技術引進為主,結合各項具有優勢的生產要素,發展利基產業,這套模式過去曾創造出相當豐碩的成果,並成為其他國家學習的對象。但是隨著新興國家崛起,並引用相同模式以更低成本及價格加入競爭,快速壓縮了台灣產業的生存空間。尤其近幾年來,國內工業包括以高附加價值著稱的高科技產業均明顯走向微利化,企業經營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因而我國大力推動創新研發,在國內外擁有之專利逐漸增多,但是無可諱言,在全球化的產業創新競爭中,台灣仍處於追隨者角色,產業價值提升成果相對有限。
「創新研發」過程基本上是透過機制性運作,並非源於少數的的天才或發明家,其經由一連串的群體投入與努力,當中結合了相關人、事、物各項資源力量來達成。近幾年政府積極推動創新,國內學研各界所進行的相關理論及實證研究亦不少。本文內容主要從作者近幾年所觀察到幾點國內存在的議題,分析其特質與要素,並提出幾點淺見供各界參考。
我國產業轉型有賴於集體創新力量
從過去國內產業演進過程觀察,依賴生產要素優勢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因素,當國內要素具有國際比較利益或優勢,產業結構就會自動發生調整的力量。例如,當人工成本明顯上漲之後,就會導向資金與土地成本的相對優勢,由輕工業轉向發展資本密集工業;而國內在資金與土地成本優勢消失後,產業技術人才較為密集的電子業就順勢崛起。然而,以上之結構調整階段有一共同特色,就是創新誘因以及創新需求不高,產業競爭的基礎主要聚焦於較低的建廠成本、土地成本、資金成本,以及人力資源優勢等方面。
然而,晚近新興國家快速崛起,全球經濟結構急遽改變,台灣在全球市場的競爭結構面臨更大轉型壓力。檢視國內產業結構轉型的動因,現在與過去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台灣經濟邁入中高度開發階段後,以往促使產業自動轉型的要素似乎已經消失。國內由於各類成本均不再相對低廉,且主要領域之應用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後進國家亦可利用標準化技術以及成熟設備,以更低的製造成本與台灣競爭。舉例而言,台灣引以為傲的資通訊工業在新興國家加入競爭後,產業附加價值快速下降,企業經營環境面臨嚴酷的微利化挑戰。
在此一情境下,產學研各界均不斷呼籲,台灣必須加強產業創新研發,才有機會為產業找到新的出口,創造新的產業價值。但是,從過去的創新成果來看,台灣雖有一些企業因有較為突出的產品創新,而能傲視全球市場,但這些成果多屬於單一技術或單一產品的個案。亦即,台灣過去的創新多偏重於單點的技術/產品突破,並未能擴散到對產業面的整體提升效果,因此對於台灣產業整體價值創造,所能產生之影響仍屬有限。
未來,國內在促進產業轉型所需考量的因素,不能侷限在解決土地、資金、人力等傳統生產要素上,而如何讓創新成果由單點創新,擴散成為線與面的創新,增加創新成果對產業影響的廣度及深度,則有賴於將分散的創新力量整合為集體的創新力量,這應是成功轉型的一個重要關鍵。
產業創新、研發整合、價值創新、政策評估、產學合作、服務創新、跨領域技術、科技應用、創新研發、產業轉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