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發掘台灣行業達人的「尋星平台」之探討
曾仁傑 (2012/07/06) 《台經月刊第35卷第7期》
近年來,台灣各行業領域開始出現一些人在不同的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展現天分、價值,並受到國際肯定,例如:運動領域的網球選手盧彥勳、高爾夫球選手曾雅妮、工藝領域的王俠軍、表演藝術的舞蹈家林懷民、服裝設計領域的吳季剛和古又文,以及餐飲領域的麵包師傅吳寶春等。從人才的角度,這些人可以在國際發光發熱,關鍵在於專業能力受到國際認可。而從品牌的角度分析,因為這些人國際知名,創造他們在國際市場上的個人品牌;再從企業角度觀察,若這些人能利用專業加上個人品牌的聲譽,協助產業發展,則將會創造更大價值效益,例如:中國知名運動用品品牌李寧、香港阿一鮑魚、台灣吳寶春麵包店、牛爾化妝品,以及林懷民的雲門舞集等。
雖然台灣有很多有天分的人才(talents),也有一些因個人特色而成功的案例,但多數是透過個人努力而成就本身的事業,綜觀這些成功案例背後,大都可以發現當初環境的惡劣,資源的嚴重不足,但他們還是能脫穎而出,顯現天分的潛在價值,若當初具備更好的環境與更多的資源支持,則發揮的更好。
因此,台灣各行業都擁有很多優秀的人力資源,若需要看到更多有天分的人有所發揮與成功,則需要一個較為完善的發掘機制或環境,提供給有潛質的人,讓他們不會因為環境惡劣、資源不足,而喪失機會,並為台灣各領域有天分的年輕人鋪建一個可以不斷開發、善用表現潛力的舞台,本文稱之為「尋星平台」。因此,藉由「尋星平台」的環境創造,希望能有效發掘並孕育人才,讓他們能有揮灑天分的空間或管道,以期創造更大的價值。
「尋星平台」的功能與利益關係人
尋星平台本身被賦予一些功能或任務,當功能設計完善才能有效運作;然而,要運作這些功能,平台也要有一些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參與其中,每位利益關係人都擁有重要的資源,並提供誘因驅動他們投入更多資源,進而在這平台內得到他們想要的事物。因此,接下來將說明平台的功能及利益關係人。
(一)守門機制理論在競賽平台分析之運用
綜觀前述台灣在國際間出名的行業達人,發掘他們的大都是在競賽平台或活動上。因此,競賽平台本身就是一種尋星平台,只是每種競賽平台的功能不完全一樣,目的也不太相同。目前,台灣在分析競賽活動的相關研究領域上,主要有守門機制理論,例如:溫肇東、陳意文及羅育如(2008)以應用守門機制理論,分析國內的實境競賽節目,主要是比較早期的「五燈獎」和現在的「超級星光大道」;林嘉源(2007)則是研究展覽活動的守門機制,主要是電腦展活動;吳信憲 (2010)則是分析國內的兩大設計競賽平台,分別是光寶科技主辦的「光寶創新獎」和英國文化協會主辦的「國際青年設計創業家獎」。
(二)尋星平台的四大功能
因此,本文根據溫肇東 、陳意文及羅育如(2008)提出的創新守門機制架構以及在實境競賽節目的分析應用結果,提出類似平台分析架構,並進行必要之調整,主要有四大功能,分別是競賽、培育、獎勵及行銷(表1)。競賽是尋星平台最基本的核心功能,利用競賽活動以進行優勝劣敗的篩選機制,挖掘最有價值或有天分的人。另外,培育功能是指在競賽活動中,特別安排各類培育或實習課程,提升參賽者的能力。獎勵功能所扮演的角色除了是給得獎者的鼓勵外,同時也是吸引更多潛在人才進入平台的重要誘因。最後,既然是尋星平台,如何發現人才後,將他打造成為行業明星也是同等重要,因此藉由平台的行銷功能,可以將有潛力者的成功故事、專業形象及個人特質等重要資訊,傳達給市場消費者,進而在消費大眾心中建立起對優勝參賽者的忠誠度或認同感,最後成功打造個人品牌聲譽。
尋星平台、守門機制、人才培育、競賽機制、創新平台、利益關係人、行銷推廣、資源整合、產業發展、個人品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