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剖析全球供應鏈去風險布局對我國出口影響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剖析全球供應鏈去風險布局對我國出口影響

蔡雅娟(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2025/04/16)    《台經月刊第48卷第4期》

在美歐日推動去風險下,我國科技業獲得部分轉單效益,與美歐日貿易鏈結加深;但中國面對全球去中化與產能過剩挑戰,積極拓展非中新興國家市場,與我國非ICT產業形成激烈競爭。鑒於全球去風險對我國出口產生正反兩面影響,建議我國應掌握機會,深化與美歐日的產業合作,並加強與新興國家的鏈結,提升去風險供應鏈轉移下的出口動能。
 

中國長期採取補貼、低利貸款等不公平政策,引發美中貿易爭端,造成國際供應鏈出現明顯鬆動;而全球疫情、地緣政治等因素推升供應鏈斷鏈風險,加速美歐日推動「盟友外包」、「友岸外包」,旨在減少對地緣政治高風險地區的進口依賴,使國際供應鏈從過去的全球化轉向自主化或區域化。

近年來中國面對美歐日的貿易圍堵、國內經濟放緩及產能過剩等多重挑戰,積極調整其出口市場,以期突破當前困局。過去貿易全球化下,我國與中國產業分工緊密,然而,隨著全球供應鏈去風險布局,兩岸供應鏈分工模式逐漸弱化,勢必會對我國出口帶來影響。

鑒此,本文將從美歐日推動去風險策略、中國因應去風險對策,分析全球供應鏈移轉對台灣產業出口影響。


美歐日推動去風險策略

為了降低對中國進口的依賴,美歐日根據各產業重要性及特性,積極構建多元化供應鏈,推動去風險策略包含建立自主供應鏈、抵制中國調整進口來源。除此之外,對於一些正處於發展階段的產業,雖然目前美歐日未明顯抵制中國的進口,但隨著局勢發展,這些產業未來有可能會被納入抵制的範圍。

(一)建立自主供應鏈

由於半導體應用領域十分廣泛,已成為許多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而關鍵礦產、醫療物資等民生戰略產業,涉及新興產業發展與民眾醫療保健安全。若半導體或民生戰略產業發生斷鏈,將對國家經濟安全與民生福祉構成重大威脅。因此,針對半導體、民生戰略產業,美歐日去風險策略採取以建立自主供應鏈為主,前者主要藉由提供租稅優惠、補貼、低利貸款等政策,鼓勵國際半導體大廠到當地投資設廠;而後者則透過補貼鼓勵業者移回其國內,以在地化生產為目標。

(二)抵制中國調整進口來源

美歐日透過限制中國企業至當地投資、提出相關抵制法案,或對中國進口的產品加徵關稅,藉以調整進口來源,減少對中國進口依賴。其中以美國市場最為明顯,2023年從中國進口比重較2017年減少8.65個百分點,主要轉從越、墨、台進口;歐盟則擴大盟內貿易,2023年從中國進口比重較2022年減少1.53個百分點;日本2023年自中國進口比重較2020年減少1.45個百分點,轉從台、韓進口(注1)。

供應鏈去風險全球化重組轉單效應中國產能過剩低價傾銷ICT產業非ICT產業市場多元化美歐日合作產品差異化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