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CO2排放現況與產業別碳排放密集度分析
陳彥霖 (2011/11/07) 《台經月刊第34卷第11期》
根據歷史資料顯示,近十年發電部門所排放之二氧化碳,占我國燃燒源二氧化碳排放比例達40%以上,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陳彥霖,2010)。鄰近台灣的日本歷經了2011年3月的福島核電廠災變,全球皆更加關注使用核能的安全性,並多方尋求其他可替代的發電方案。在思考發電替代方案的同時,也必須考量到溫室氣體排放的相關議題。過去20年間國際上許多國家為了溫室氣體減量,做出相當多的共同約束與努力,包括1992年聯合國環境發展會議(UNCED)會後簽訂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及1998年簽訂之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
減排之立場與看法不盡相同
近年來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U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COP1X),亦針對溫室氣體相關議題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與減排目標。2009年在哥本哈根舉行的COP15,確立了已開發及開發中國家對氣候變遷問題的長期目標,各國將致力於CO2排放量的減量,以及將控制全球平均溫度的升幅在工業化前攝氏2度以內,也研議已開發國家提供資金協助開發中國家處理氣候變遷的相關議題,並要求會員們於2010年底提出具法律約束力之減排目標。2010年墨西哥坎昆舉行的COP16,會後更進一步將全球升溫控制的長期目標、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目標及綠色資金的項目等予以條文化。
面對2012年底京都議定書第一個減量承諾(first commitment period, 2008~2012)即將到期,2011年底於南非Durban召開的第17屆氣候變遷會議(COP17),勢必更加受到全球矚目。而此次會議焦點,一般預期將有以下幾點(Climate Action Network, 2011):(1)如何補足廣大溫室氣體減排缺口;(2)確保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承諾不會間斷,亦即建立京都議定書締約國的第二個減量承諾期;(3)建立談判途徑,提供必要的資金給新的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4)預先並潛在同意國家適應計畫(National Adaptation Plans)的方法與指引準則;(5)同意損失損害工作計畫(Work Programme on Loss and Damage)並有顯著進展,進一步在COP18建立機制;(6)建立適應、資金、技術及有健全規則的能力建立機構,確保能滿足發展中國家的需要和實際行動;(7)建立一個強大的MRV(Measurement, Reporting and Verification)框架。
世界主要國家對於COP17的立場與看法各不相同。美國與歐盟對此次Durban會議是否能達成國際間一致的協議抱持存疑的態度,甚至試圖拉攏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南非加入陣營(ICTSD; Reuters; Guardian Environment Network, 2011)。澳洲身為全世界人均CO2排放量最高的國家之一,已提出碳稅法案,替未來達成全球減碳共識提供了很大的能量(Los Angeles Times, 2011)。日本、俄羅斯、加拿大等國並不打算簽署第二階段的京都協議,它們認為若世界上兩個最大的排放體:美、中都不參加第二階段,京都協議就失去存在的意義;另外如果美國沒參與這約定,既不用付出氣候維護的經費,也不必投資減碳的措施,會讓它們居於弱勢地位(Bloomberg; Engineering News, 2011)。而印度希望能將以下幾個議題排入議程:(1)與減緩、適應行動及技術相關的智慧財產權;(2)平等使用與永續發展;(3)單邊貿易措施。另外中國的簽署意向是美國堅持其簽署京都議定書之前提,值得持續關注(Third World Network, 2011)。而中國在2011年3月和BASIC四國在新德里針對年底的COP17召開會議,將重心放在京都協議第二階段,以及確保工業化國家對非洲和輕度開發國家30億美元的支持(駐南非代表處經濟組;The Economic Times; China US Focus, 2011)。
台灣雖非聯合國會員國,亦不需在京都議定書第一個減量承諾期負擔減排義務,但國際能源總署(IEA)公布之台灣CO2排放量於2008年占全球約0.9%(264.3百萬噸,全球29,381.4百萬噸),人均排放量11.53噸更遠高於世界平均的4.39噸以及歐、美、日、韓等先進國家(IEA, 2010)。面對後京都議定書時期,環保署於2011年3月再次重申,全國碳排放量目標在2020年回到2005年排放量,中長期目標在2025年回到2000年排放量、2050排放量回到2000年的一半之水準。目前「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仍待立法院進行立法程序,其中與碳權分配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管制與碳排放交易機制皆納入草案中;而國內碳交易平台已於2010年12月31日正式上線啟用,並撮合第一筆碳中和交易(陳彥霖,2011),顯示我國溫室氣體排放已逐步邁向總量管制階段。
碳排放密集度、碳交易平台、產業結構轉型、能源平衡表、再生能源、氣候變遷政策、碳稅機制、溫室氣體減量、部門排放分析、永續能源發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