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社論】循環農業的效益不只是帶動經濟價值成長而已

 

台經月刊

 

【社論】循環農業的效益不只是帶動經濟價值成長而已

台經院  (2017/08/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8期》

   20177在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辦的2017台灣生物科技大展」再度創新人潮與商展的數量,其中「循環農業」列2017年農業生技館的四大主題之一。循環經濟已是全球各國關注的經濟發展模式,我國政府亦將循環經濟列為主要的新興政策之一,而循環農業則是農委會的農業政策重點推動方向。為推動我國農業循環經濟,有關農業剩餘資材的數量以及產業應用的開發,需要系統性的蒐集整理分析、甚至應用推廣,以達循環經濟之功效。

根據農委會的統計資料顯示2015年度農業廢棄物(含生物性與非生物性)產生量463.5萬噸,其中畜產廢棄物(含畜產糞、畜產屠宰後廢棄物、死廢棄物)為最大宗,50%的量,農產廢棄物(含稻穀稻蒿、廢棄菇包)次之,占了總體43%,漁業廢棄物(以牡蠣殼為主)則占4%,剩下的就是花卉果菜市場及食品加工廠等廢棄物。而這些廢棄物的處理方式包括:就地翻耕掩埋、作物栽培覆蓋、焚燒、掩埋、倉庫墊料、育苗栽培介質、堆肥、飼料或飼料原料、禽畜舍墊料、薪材、燃料、資源回收、化製原料等。

根據德國將農業廢棄物的再利用經濟價值分類,可以歸納為能源化、飼料化、肥料化以及材料化。能源化係指利用高效沼氣(豬牛糞產出物回收進行充分發酵)和發電工程產生乙醇燃料,作為發電用途。飼料化則指利用微生物轉化發酵及氮化技術等,將廢棄物中含有蛋白質和纖維類物質轉化為飼料,提供家畜禽水產養殖等食用。肥料化係將畜禽排泄物施予合適的微生物菌種並轉換為有機堆肥,作為農業栽種所需。而材料化則指利用農業廢棄物的高蛋白質資源、纖維性材料或其他特有成分,產生各式生物質材料。從我國科技部的政府研發資GRB系統裡,找出近五年學研機構以農業廢棄物作為研發材料或依照循環經濟概念,進行農業相關科技研發應用計畫共400多筆,發現其中以材料應用為導向的計畫項目占了總數的一半,其次是能源應用占1/4,剩下的就為肥料與飼料的研發應用。這些都是國內研發單位的計畫,屬於較前瞻尚未商品化的內容,初步顯示在農業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價值上,產生各種生物質材料作為後續產品開發應用之價值可能是最高的,而肥料與飼料的經濟價值相對來說則是較低者。

為瞭解國內數百萬噸的農業廢棄物處理方式以及可能的發展項目,進而分析其經濟效益,台經院農業小組拜40餘家農業廢棄物生產源及再利用機構,發現過去基於成本與商業獲利的考量,許多農業廢棄物是交由環保公司處理,僅有極少量的再生資材研發成果商品化。然而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學術界逐漸投入農業廢棄物處理與再利用技術研發,加上年輕業者環保意識與健康知識注重下,愈來愈多的農業循環再利用的產品逐步開發中。從受訪業者的農業廢棄物再利用產製品之產值來看,的確呈現出以生物質材料發展為最高,包括生技產品、保健食品、清潔用品、除臭產品等,做成肥料或飼料的市面價格則相對低了許多。然而,除了經濟面的效益外,我們也看到農業在做循環經濟的過程當中產生許多非金錢可以衡量的外溢效果 

以官田烏金社企為例,台南市官田區的菱角產量占全台八成,每年產3,700噸的菱角殼,過去這些龐大的菱角殼往往是棄置田邊露天燃燒,或是交由垃圾車清運處理。上任區長才兩年的顏能通,請成大化學所林弘萍教授將菱角殼燒成生物炭混入堆肥,菱炭會提高肥料的吸附力,縮短作用時間,十噸的菱炭可以做2,500噸的堆肥,解決化學肥料有害人體安全的問題。由於菱炭本身具有除臭能力,區長協助區民推出官田烏金菱炭除臭包,又在官田國中蓋了一座名為官田窯的菱炭窯,利用燃燒菱炭的熱能,可以一次做出上百人的窯烤食品。

顏區長更進一步與熱心的農民莊明照及官田國中校長陳文財成立官田烏金社會企業,自許為傻瓜四人F4的四個人,致力於發展當地特色農業與文化衍生產品,包括:菱角殼製作染劑發展天然染布,以及運用菱角殼的物質特性做出的茶杯、菱角吊飾、肥皂等。許多文創作品出自於社區樂齡人口,讓這些高齡人士的才藝再度被重視。區長亦邀請台南幾所大專院校教授以產學合作方式,協助官田地區進行社區營造以及農業文創相關產品之開發。由於菱角殼所帶來之附加效益很高,以致於過去是廢棄物的菱角殼,現在發展菱角炭已不敷當地農田肥料所需,林教授已開始研發將另一龐大的農業廢棄物稻蒿樹枝或廢樹幹燃燒後成微生物炭的工作。

2010年台北花博流行館「遠東環生方舟」,150萬支回收保特瓶打造多項全球第一之綠建築的小智研發,以環境保護為出發點,研發出各種循環經濟下的產物,其中將農產廢棄物稻蒿跟麥穗研發出太陽眼鏡的鏡框,在太陽底下可以看到金黃色麥穗隱隱作現,實在不Ray-BanARMANIPRADA等國際知名品牌。目前小智研發的產品已經獲得歐美大廠的青睞,甚至取得歐洲投資銀行的資金挹注,實為台灣另一隱形冠軍的表徵。

國際上針對農業循環經濟價值的預測,如丹麥利用生物精煉技術將農業廢棄物進行加值再利用的國家型計畫,產品從附加價值較低的有機肥料到高附加價值的醫藥化學品,預測2035年可創造每年三至五億歐元的產業淨利;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亦預測,2035年所有生物科技衍生產品對昆士蘭地區貢獻總產值18億美元;芬蘭則以每34種廢棄物利用生物精煉技術及沼氣發電處理,每年可以創造約十億歐元的收入。

農業循環可以幫助一個地區減少原物料消耗以及進口量、可以減少碳排放量、可以創造偌大的經濟價值以及就業機會。然而從我們直接訪談業者對於循環農業的發展來看,除了上述的外顯量化效益外,從小智研發、官田烏金的案例中還看到許多內顯的質化效益,包括:對於大地的保護、兼具美觀與實用的文創產品、友善社區的營造、公私部門的產學合作、樂齡尊嚴的維護、衍生之社會企業等,這些恐非國際組織所能統計,但卻是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附加價值所現。以循環農業的特性而言,需要地方政府或者在地居民農民的協力合作,促進農業現代化、創造農業新價值,並能兼顧資源循環利用與生態環境永續發展。台灣是個腹地很小、資源不多的島國,期待在善的循環發展之下,循環農業的效益不只是帶動經濟價值成長,還有更多的隱形效益將會被逐漸彰顯出來。

循環農業生物質材料農業廢棄物資源再利用沼氣發電生物精煉農業創新產學合作社會企業環境永續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