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瞭望】初探建構主義視角下的印太戰略與印太經濟架構
程明彥 (2023/02/05) 《台經月刊第46卷第2期》
美國為當前世界強權,一舉一動萬眾矚目,繼重返亞洲政策後,近日推出印太戰略與經濟架構。美國重申將以共識為基礎,推動印太戰略,強化印太區域的能力,並引領其他國家共同邁向自由、開放、繁榮、安全、韌性的印太區域。談及國際現勢與大國政治,多數研究者運用現實主義或自由主義的觀點加以分析,本文則嘗試以建構主義的核心主張進行詮釋,一窺建構主義視角下的可能樣貌。
建構主義緣起與論點
當前主流國際關係理論為(新)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作為對前述兩者的批判與反思,同時提供觀察現實世界的新視野,建構主義最初浮現於1980年代末期,由Nicholas Onuf與Freidrich Kratochwill擔任開創者,經Alexander Wendt發表舉世聞名的經典著作後(注1),獨樹一幟的觀點始躋身名家之列(注2)。
建構主義的四大核心主張分別為:能動者與結構、無政府狀態是國家造成的、身分認同與利益的形塑、社會規範的功能。
(一)能動者與結構(注3)
建構主義認為能動者與結構彼此相互建構,意即能動者行為能力與結構交互影響,是可變動的雙向互動關係(注4)。
(二)無政府狀態是國家所造成的(注5)
建構主義認為國際體系本質可為衝突或合作,端賴於能動者互動與主觀認知而定,關鍵在於能動者互動後的結果(注6)。
(三)身分認同與利益的形塑
建構主義認為身分決定認同,而認同影響外交政策。唯有能動者先清楚認知自己的身分,才能夠理解自身所需利益,進而決定採取因應作為(注7)。
(四)社會規範的功能
社會規範(Social Norms)可被理解為能動者對外行為的依循準則。能動者確立身分與認同後,便應依循相關規範採取特定行動與政策,以符合其他能動者的期待與認可(注8)。
印太戰略、建構主義、國際關係、地緣政治、印太經濟架構、美中競爭、區域合作、社會規範、國家利益、東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