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台灣連鎖加盟產業經營現況與未來發展
尤晴韻 (2017/01/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1期》
連鎖加盟產業發展與演進
台灣連鎖產業的發展始於1950年代,迄今已有逾60年的歷史。早期的連鎖體系多為直營店型態,而後逐漸自美日引進連鎖加盟經營模式,快速擴張,且因具複製成功經營模式達快速展店的效果,也為我國造就許多就業機會,更幫助許多民眾一圓創業理想。門市發展型態更從早期家庭式分店型態提升至今日現代化專業門店型態,不論在經營技術或是品牌知名度上,不少台灣連鎖業者皆已達到國際水準,少數業者如鼎泰豐,更躋身麥當勞、星巴克等國際連鎖大品牌之列。
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資料顯示,2015年台灣GDP產值新台幣16.59兆元,服務業產值10.42兆元占GDP的比重為62.8%,為國家經濟的重要產業。另外,經濟部統計處公布資料中,批發、零售和餐飲業的營業額在2003~2015年間,由9.47兆元成長到14.17兆元,其中連鎖加盟模式可藉由標準化的輔導與教育訓練,有效的複製展店,迅速布建企業通路。從台灣整體經濟發展的角度,將連鎖加盟行業在我國發展的過程分為六個階段,分別為萌芽期、學習期、發展期、成熟期、外擴期與轉型期。
(一)萌芽期(1979年以前)
在1966年前,台灣因為光復初期,政治社會不安定,國民所得偏低,當時的大規模連鎖產業開創先驅為1944年創立於上海而後遷台的生生皮鞋,率先將連鎖經營模式帶入台灣,開始在全台主要城市設立店面。而後陸續出現阿瘦皮鞋(1952年)、天仁茶葉(1953年)、寶島眼鏡(1956年)、奧黛莉(1957年)與新東陽(1967年)等。
1970年代陸續出現略具連鎖經營雛型的商店,如麗嬰房(1971年)、全國電子(1974年)、頂呱呱(1975年)與郭元益(1978年)等,此階段的企業經營觀念局囿在家庭式開店作業,開店原因多為運用閒置資金、家庭有閒置人力,並沒有連鎖加盟總部營運制度。
(二)學習期(1980~1983年)
經過經濟改革後,台灣由農業經濟轉型為工業經濟,增加購買力。此時國民所得提高,消費力提升,因而創造更多的消費需求,導致原有的連鎖業經營模式以不夠管理增加的消費量,被迫轉型成更良好的經營模式。
由統一超商為起點,於1980年引進美國南方公司的連鎖便利商店經營技術,國際性的企業開始進入台灣,使台灣連鎖業進入國際連鎖經營模式引進階段,帶動後續連鎖加盟的興盛。許多本土企業開始與國外公司合作,引進國外經營技術。透過學習國外成功的經營模式,使這些廠商市場拓展的速度加快,進一步培訓更多人才,建立服務導向的經營觀念。
另外,台灣連鎖業的管理技術逐漸加強,開始了許多本土連鎖體系,包含統一麵包(1980年)、信義房屋(1981年)、ATT吸引力(1982年)、芳鄰(1982年)、三商巧福(1983年)與金石堂(1983年)等。
(三)發展期(1984~1990年)
由於國際連鎖經營的成功,更多的國際連鎖企業進入台灣市場。1984年起麥當勞開始在台營業,帶來了新的餐飲連鎖型態,使台灣業者仿效其經營模式。此階段在連鎖加盟的發展上,除了國外連鎖業者進入,國內也掀起了各行各業對連鎖經營的熱潮,帶動了如服飾、餐飲、超市、美容、娛樂、藥品、房仲介等多元業種,開始運用連鎖加盟的經營方式。
現今知名的連鎖企業多在此時創立,如太平洋房屋(1985年)、肯德基(1985年)、必勝客(1986年)、屈臣氏(1987年)、全家便利商店(1988年)、OK便利商店(1988年)、萊爾富(1989年)、誠品書店(1989年)、家樂福(1990年)、王品牛排(1990年)等。
量販店也在1989年開始興起,由桃園成立的萬客隆開始。自從萬客隆進駐台灣後,量販業每年持續擴張,1995年起經濟部為量販業工業區合法經營立法後,量販業更是蓬勃發展。
(四)成熟期(1991~1999年)
1990年代台灣連鎖店蓬勃發展,國內業者有意將連鎖加盟的經營型態導入各行各業中,因此於1991年成立了「中華民國連鎖店協會」(現更名為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積極改善流通機制,以增進連鎖產業經濟發展。在1995年由多家連鎖加盟業者共同成立「中華民國加盟促進協會」(現更名為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促進業者間之相互交流,提供經營輔導機制。
連鎖加盟、智慧零售、品牌經營、電子商務、數位轉型、海外拓展、O2O整合、行動支付、東南亞市場、企業競爭策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