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生專欄】凱恩斯之政策主張的演進
施建生 (2006/04/05) 《台經月刊第29卷第4期》
凱恩斯對經濟學之主要貢獻是在於他三部貨幣理論書籍的寫出。第一部「貨幣改革論」(Tract on Monetary Reform)是1923年出版的,其中所論述的問題多以他在劍橋所學到的傳統的貨幣數量學說為依據。第二部「貨幣論」(Treatise on Money)是1930年出版的,這時凱恩斯就已進一步將這種學說加以動態化,並將之應用於當時所發生之問題的分析。第三部「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此書以後簡稱「一般理論」)是1936年出版的。這時他已對之加以修正,結果是改變了貨幣理論的面貌,提出了一套新穎的總體經濟的分析架構,引起了經濟理論上一場革命。這三部書之寫出都是想要對當時面臨的經濟問題之解決有所獻替,因此實際的問題就成為研究的對象,由而提出之解決對策就成為研究的目的。本文之作就想對他在這方面之思想上的演變略加研討。
先從第一部說起。它在基本上是要將歐洲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所產生的通貨膨脹、通貨緊縮以及由而引起的匯率失衡等等問題加以分析,並提出對策。其所依據之理論,前曾指出,是傳統的貨幣數量學說。對於匯率不均衡問題的討論,他也是以傳統的購買力平價學說為張本。所以,就理論上言,他這時並無創意。現可略述的是他由而所產生之對事態優劣的判斷。例如以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論,二者自都宜避免,若不能避免則通貨緊縮之為患要甚於通貨膨脹。再如以穩定國內物價與穩定對外匯率二者論,若二者不能同時穩定,則以穩定國內物價為優先。
接著我們可以討論他的「貨幣論」,這部書之寫成與「貨幣改革論」完全不同,後者是他為一般人士所寫的通俗讀物,而「貨幣論」則是他為經濟學術界同仁所寫的專門著作,這是一部包含兩大卷的學術鉅著。他希望通過這部書的出版能使他在經濟學術界享有像他在社會已經享有的崇高的地位與卓越的聲譽。
他的政策建議是從他的理論分析中產生的。他的分析是基於他所謂的「基本方程式」(fundamental equations)而進行。這些方程式是分析一個單位的產量之生產成本(包括正常的利潤)與它的巿價的關係。當二者相等時是經濟社會正處於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但是,如果生產成本超過價格,那麼廠商就要蒙受損失,這時它就會減少生產,因而形成失業。於是,凱恩斯運用他的一套特別的定義(注),表示這種損失就等於儲蓄超過投資的那一數量。既然如此,凱恩斯認為失業問題的解決方法就非常簡單,只要中央銀行採取減低利率的貨幣政策就可以了。利率一減低,就會刺激投資的增加,這樣上述那種儲蓄超過投資的數量就可消除,最後當可提高就業水準。
這時凱恩斯亦體認到在當時世界各主要國家都推行金本位制的情形之下,一個國家將利率減低到比別國低時,就會促致其黃金的外流而產生其國際黃金準備不足的風險。這種「國際複雜的情勢」(inter-national complications)的存在顯然會阻止中央銀行將利率減低到正以拯救經濟蕭條的地步。在這種情形之下,尋求國際合作是一種出路。所謂國際合作就是希望各國共同採取行動,一致減低利率。但是如果事實上不能做到又如何呢?這時凱恩斯認為由政府推行公共工程的財政政策,方能拯救危機。(Collected Writings of John Maynard Keynes,簡稱JMK, VI, pp.337~38)實際上,他這種主張早在1929年所寫的「路易喬治能做嗎?」(Can Lloyd George Do It ?)一文中已經提出,當時他還認為此種公共工程支出不但可肇致資源之直接就業,而且還可因支持此項工程之進行而發生間接就業,這就是後來發展出來的「乘數理論」的根源。他還認為像英國這樣的國家,當時是世界國際貿易與金融的中心,就特別會易於發生資金外流的危機。反之,以當時美國的情形論,他因依賴國際貿易的程度並不大,其面臨資金外流的風險也很小,他就主張應仍推行減低利率政策以解救經濟危機。對於英美二國這種在政策上的差異,他非常強調。後來於1931年6月他應美國Harris Foundation到美參加講演時,就曾不斷提出,以引起共鳴。
凱恩斯經濟學、貨幣理論、總合需要理論、就業理論、利率政策、公共工程、乘數理論、關閉經濟、經濟政策演變、凱恩斯革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