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跨界、跨域:影視內容產業的獲利模式
賴逸芳 (2015/09/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9期》
2014年我國電視廣告投放金額出現自2008年以來第二次衰退(另一次是2012年歐債危機),但網路廣告成長16%,行動廣告更是成長100%。多螢的影視內容收視管道更明顯反映在有線電視訂戶數的變化(圖1)。
圖1 2014年媒體廣告的轉移
根據國際機構Digitalsmiths對美國消費者多元平台收視行為的調查,有高達四成以上的人過去一年(2014年)縮減了有線電視服務,雖然有36%的民眾增加付費頻道的訂閱,但遠比減少的44%來的少,且有32.3%增加的是網路視頻內容服務(圖2、圖3)。對照我國NCC所公布的資料,有線電視訂戶數亦在2010年達到508.45萬戶的高峰後,下跌至2014年的500.22萬戶。
圖2 2014年美國民眾曾增加的服務
圖3 2014年美國民眾曾減少的服務
在行動網路時代,消費者接收電視內容的方式開始發生變化,無論是國內或國外都出現Cord Cutting剪線族,放棄綑綁數百頻道的有線電視或衛星電視服務,投向視頻網站或是串流影視內容服務商。
根據Digitalsmiths的調查,2015年第一季,52.4%的受調查民眾擁有平板,68.4%的民眾擁有智慧型手機,兩者皆無僅占18.6%。隨著新世代對行動終端裝置的倚賴,Google提出Mobile First到Mobile only的趨勢。從Web First走向Mobile First,許多網路影視服務紛紛提供為行動終端設計的應用程式(APP),並且針對行動載具提供更精準的內容分類與搜尋功能;而未來面對Mobile Only的世代,影視內容將從過去長集數、長時間的專業影視產製,轉變出許多娛樂性短篇內容,影響產製方式與獲利模式。
本文將從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傳統專業產製的影視內容,在面對Web First走向Mobile First、甚至Mobile Only,如何調整營運策略與獲利模式,以面對多螢、開放的網路環境。
跨域、跨界:營運範圍的模糊
在多螢、開放的網路環境,內容產製業者為避免因網路欣賞影視內容的趨勢減損其收入,所採取的第一步多半是自建平台、提供自家內容,如HBO推出的「HBO GO」、哥倫比亞電視網CBS的「CBS All Access」等。也有直接與網路平台合作,如HBO授權Amazon Prime付費會員可線上收看HBO經典影集(播出三年後)、Hulu也自2015年7月開始,可在其網站選購Showtime串流電視服務。
內容擁有者除了自建平台、與既有平台合作,也採取策略聯盟的方式,希望達到集客流量的效果。日本無線電視台、韓國無線電視台、美國電視網業者都曾採取合組網路影視服務,如日本的Motto TV、韓國的POOQ、美國國家廣播環球公司(NBC Universal)、新聞集團(News Corp.)及迪士尼(Disney)合資成立Hulu等。
影視內容、OTT平台、Mobile First、大數據行銷、精準廣告、內容付費、跨域整合、商業模式創新、平台經濟、數位匯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