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新興機會個案——太陽光電產業發展課題研析
王睦鈞 (2007/11/07) 《台經月刊第30卷第11期》
我國新興策略工業—太陽光電
在經濟部施政目標中,發展新興產業已成為再造台灣競爭力的主要推動方向。現階段經濟部除全力推動兩兆雙星產業外,亦選定汽車及關聯產業、影像顯示上中下游關聯產業、無線寬頻、再生能源及知識型服務業等,加速形成新興產業群。
其中,再生能源產業是以風力發電所需的風力機、產業關聯效果大的太陽光電,以及產業結構完整的太陽熱水器為主要發展對象,是帶動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主要契機。此外,在2015產業發展套案,亦規劃台灣未來新興產業發展名單,而再生能源產業則涵蓋太陽光電、風力發電、清潔生產及節能產業等。
綜整經濟部施政目標,及2015產業發展套案的規劃可發現,幾個重大產業發展政策中,對新興產業領域的定義或有不同,但促進再生能源產業的茁壯幾已形成共識。其中又以太陽光電產業最有發展潛力,據此本文將以太陽光電為主要分析對象。
根據相關產業分析文獻,影響太陽光電產業發展的關鍵決策因素,可歸納為技術趨勢、市場需求與法規制度等三項,並說明如下。
太陽光電的技術趨勢
就太陽光電產業之技術面而言,可歸納出兩個發展關鍵元素,首先是掌握材料與設備的能力。受到矽材料短缺及全球太陽熱的影響,由於超額利潤的空間相當大,因而吸引不少廠商積極投入該領域。但國內多數業者的經營模式,多仰賴國外設備商提供技術轉移(Turn Key)的服務為主,缺乏設備與材料自製的能力;其次是掌握潛力技術的能力,由於矽原料短缺加速替代性技術的進步,其中又以薄膜電池技術最受矚目,未來可能形成矽晶圓體系的威脅。
雖然目前技術發展是以矽晶圓太陽電池為主流,然而發展矽晶圓太陽電池會受到矽材原料供應的限制,產業的主導權將落在最上游矽材廠商身上。因此很明顯地,未來太陽光電廠商有兩條路可選,其一是減少矽材的使用量,朝「薄化矽晶圓」的方向發展;其二,發展替代技術。目前以薄膜太陽電池技術最被看好;2007年7月31日,矽晶圓電池大廠Sharp公開宣布投入1GW的薄膜太陽電池生產線,預計將在2010年量產。無論選擇哪一條路,產業技術能力的累積都顯得相當重要。
由台灣產業供應鏈來看,矽晶圓太陽電池或是薄膜太陽電池,都有幾個課題要面對。由於矽材領域以「確保矽材供應」為發展目標;而矽晶圓領域則以「強化Silicon使用效率—矽片薄化」為目標;太陽電池領域的發展目標,則為「提升發電效率」;模組領域,則以「延長模組壽命,即提高產品耐久性與發電穩定性」為發展目標。
此外技術研發的投入,除了資金外最重要的因素便是人才。根據實地訪談經驗,現階段太陽光電產業在人力資源端,逐漸面臨供過於求的現象。主因在於太陽光電產業需求的人才與半導體產業相似,而且產業的技術門檻沒有很高,透過TurnKey系統的導入,其實就可以滿足大部分技術上的需求;同時,維持企業營運的人力,透過內部的人才培訓課程,也大致可以滿足。再加上目前太陽光電產業是熱門產業,因此吸引許多中、高階人力求職。
因此,除了最上游的矽原料產業與薄膜電池產業需要培育研發人才之外,就其他產業鏈而言,台灣的人才供給已經相當充分。但若以太陽光電產業整體所面對的環境來看,其實尚有兩個方向的人才值得培育,首先是研究各國電力市場、電業結構、政策與制度設計等的人才,由於在德國、日本可行的做法,運用在台灣就不見得會成功,盱衡各國的電力市場、電業結構等不盡相同,唯有透過研究人員在全盤了解後,才有機會為台灣設計出可以在境內、境外有效擴充需求的遊戲規則;其次為整個供電系統設計,如電網配置等相關的技術人才目前都在台電內服務,如何讓這些技術、知識有效的外流,或是為台電以外的廠商培養相關的技術人才將是發展重點。
太陽光電、再生能源、能源轉型、產業政策、技術發展、市場需求、法規制度、電力市場、補助機制、國際競爭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