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研析印度參與東亞合作之戰略
吳福成 (2005/12/05) 《台經月刊第28卷第12期》
印度是世界上國土面積第七大、人口數第二多(超過10億)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主義國家。1991年印度曾爆發經濟危機,印度政府遂利用此一契機,大力推動經濟自由化,並參與全球經濟體系,平均每年的經濟成長率在6%以上,到了2003年還一度高達8.5%,而今又與巴西、俄羅斯和中國同列為「金磚四國」(BRICs)之一,因此印度的經濟角色格外引人側目。
由於印度早於1990年代即已制定有一套「東望政策」,除積極與東協發展各種層次的政經關係,也與泰國、新加坡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並陸續與東協洽簽類似協定,同時還與日本洽簽綜合性的經濟夥伴協定(EPA),以及與中國研究洽簽FTA的可能性。顯見,印度的「東望政策」發展至今,已轉型為亞洲FTA戰略。
特別是,今(2005)年12月14日在馬來西亞首府吉隆坡,將召開首屆東亞高峰會(East Asia Summit),與會國家除了東協(ASEAN)十國和日本、中國、韓國三國外,還包括印度、紐西蘭和澳洲。由於東亞高峰會已被期待為建立東亞共同體(East Asia Community)的第一步,南亞大國印度的與會,更突顯其參與東亞合作已邁向另一個新階段。
「東望政策」
(一)湄公河—恆河合作組織
回顧在1990年代,印度為適應冷戰結束後的亞太戰略格局的重大變化,正式提出了「東望政策」( Look East Policy)的外交政策,領先中國與東協國家加強經濟聯繫,接著又於1995 年成為與東協區域論壇(ARF)全面對話國,以及與亞太安全合作委員會的聯繫國。後來,這項政策也成為其參與東亞經濟合作的重要支柱。2000年7月,印度決定與越南、寮國、高棉、泰國、緬甸等國家建立起「湄公河—恆河合作組織」,並把發展旅遊、文化和教育擺在首位。此一兩河組織,對印度加強與東協的經貿往來具有加分作用,同時也是一種遏阻中國在該地區發揮影響力之布局。
(二)與泰國「西望政策」具體連結
由於印度位於能源豐富的中東與世界工廠的中國和東南亞之間,具有地緣政治經濟的戰略優勢,加上經濟成長快速,一躍成為眾所矚目的「金磚四國」之一,因而吸引了包括東協、日本、韓國和中國的重視,紛紛爭取與印度建立不同形式的經濟合作。當然,這之間也隱含著各主要國家,在區域內經濟領導權之爭的現實。
印度東望政策、東亞合作、自由貿易協定(FTA)、區域經濟整合、東亞高峰會、金磚四國、東亞共同體、湄公河-恆河合作、印星CECA、印泰FTA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