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演變及影響因素
強永昌、李享 (作者分別為復旦大學國際貿易研究中心主任與世界經濟系研究生) (2007/04/09) 《台經月刊第30卷第4期》
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概況
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僅為206億美元(1978年),占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不到1%。此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外貿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推動了中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1980年中國進出口總額達到381.4億美元,比1978年成長了85.1%;1988年達到1,027.8億美元,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而在2004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突破10,000億美元,2005年達到14,221.2億美元。伴隨貿易總額的成長,中國對外貿易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也從1980年的第26位,上升到1995年的第11位和2001年的第6位,繼而在2004年上升到第3位。
圖1 1995~2005中國對外貿易發展變化
在貿易總額成長迅速的同時,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也不斷上升。如圖2所示,中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從1995年的39.7%提高到2005年的63.9%,對外貿易依存度的不斷上升。這一現象不僅反應了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和依賴的增強,而且也體現了中國經濟的發展與世界經濟的關聯性越來越大。
圖2 1995~2005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變化
中國對外貿易結構的演變
在對外貿易總量高速成長的同時,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也發生著深刻的改變。
(一)中國出口商品結構的演變
在上世紀八○年代之前,中國主要出口資源密集型的初級產品。改革開放之後,出口商品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具體情況如表1和表2所示。在整個演變過程中有兩個重要的轉捩點:一是在1986年,紡織品和服裝取代石油成為中國第一大類出口產品,標誌著中國出口貿易從以資源密集型產品為主轉向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二是1996年,機電產品取代紡織品和服裝成為第一大類出口商品,標誌著中國出口貿易開始從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向以資本技術型產品為主的轉變。因此,依據這兩個重要的轉折,可將中國自改革開放之後的出口商品結構的演變分成三個時期。
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出口轉型、進口需求、產業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外資影響、匯率變動、資本技術密集型、全球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