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亞太區域新冠肺炎疫情與APEC傳染病整備
陳子穎 (2020/05/08) 《台經月刊第43卷第5期》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截至目前(2020年4月21日)為止,全球已確診248萬多例、接近17萬例以上死亡。目前確診病例最多的前十名國家為美國、西班牙、義大利、法國、德國、英國、土耳其、中國、伊朗、俄羅斯。亞太區域國家包括美國、韓國、加拿大、澳洲、馬來西亞、日本、智利、泰國、印尼、菲律賓等國,每日的確診病例數仍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其中,第一波疫情為韓國、日本與新加坡自2020年2月開始爆發的社區傳播,其他國家則在3月中起發展出第二波疫情,並迅速累積每日確診病例數。
目前看來,具有高傳染力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其藥物和疫苗出現之前,恐怕難以根除,全球各國必須要有長期抗疫的準備。同時,此疫情也突顯長期以來國際間潛在的問題,包括全球化所帶來的疑慮、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領導能力,以及衛生議題之於經貿面向的重要性,本次疫情讓世界各國開始重新審視與反省過去的作為。
亞太區域身處疫情爆發起始點與重災區,APEC能夠且如何在這次的疫情中做出貢獻?本文盤點APEC過去累積的傳染病整備工作與經驗,藉以檢視APEC在傳染病大流行之際,對於亞太區域以及各經濟體所能扮演的積極角色為何。
APEC的傳染病整備工作
從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到全球性擴散,顯示疫情的早期監測、檢疫與隔離政策等落實以及醫療資源整備的重要性,該些要素關乎一個國家或是區域是否能夠有效阻絕與因應突發的傳染病事件。
事實上,APEC在2003年面臨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威脅、2006~2007年間的禽流感、2009年期間的H1N1新型流感等傳染病流行事件,因而陸續發展出亞太區域內的因應對策。本文從2003年APEC衛生部長會議聲明(2003 APEC Health Ministers' Statement)、2006年禽流感與流感部長會議聲明(2006 APEC Avian and Influenza Pandemics Ministerial Meeting),以及盤點歷年來APEC各經濟體針對傳染病所落實之計畫,彙整APEC針對傳染病發展的原則性政策建議與相關整備工作。
(一)發展對抗疫情指引作為區域內採取相關措施之原則
SARS疫情期間,APEC透過經資深官員會議採認通過「APEC SARS行動計畫」(APEC Action Plan on SARS),作為APEC經濟體對抗疫情的指引。該文件指出,APEC經濟體應發展健康篩檢流程之一般原則、鼓勵經濟體合作以發展預防與治療SARS以及其他新興傳染病的對策、鼓勵經濟體間能正確與即時交換訊息,以確保最佳範例以及落實溝通策略,共同因應疫情所帶來的衝擊。
(二)強調正確與即時傳染病疫情監測及資訊交換之重要性,並提升數位整備
APEC衛生部長強調提供完整、正確且即時的資訊重要性,此有助於建立民眾對於疫情的認知與抗疫的信心。SARS疫情期間,部長們承諾在實施任何影響區域內民眾移動的措施前提早通知各經濟體,並於APEC祕書處設置之SARS專頁上提供相關入境需求,並視需求每日更新。部長特別表示,應與WHO全球疫情警報與反應網(Global Outbreak Alert and Response Network),以及APEC新興傳染病網絡(Emerging Infections Network, EiNet)即時分享相關資訊以及案例之通報。
EiNet是APEC最早啟動的傳染病監控網絡。此監控網絡係1998年在APEC工業科技工作小組會議(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TWG)架構下由美國主導的計畫,主要目的在於即時提供新興傳染病相關訊息,以促進亞太區域內決策者、衛生官員與學者合作以對抗疫情。1998~2009年在EiNet計畫運作期間,透過該計畫持續運作的虛擬專家會議,強化區域內利用網路的即時通訊能力,提升區域內對抗新興傳染病之數位整備。
我國也提出相應的計畫,分享自身經驗並協助APEC經濟體提升對抗新興傳染病之數位整備。我國於2009年辦理的「APEC腸病毒研討會」(APEC Conference for the Surveillance, Treatment, Laboratory Diagnosis and Vaccine Development of Enteroviruses)計畫,主要目的即是建立腸病毒管控能力,並透過最新資訊分享與經驗交換,促進APEC經濟體間的合作、改善腸病毒的監測、治療、診斷與疫苗發展的技術與知識,並協助APEC經濟體發展腸病毒傳染之有效管控。
APEC、COVID-19、傳染病整備、國際合作、防疫政策、區域衛生安全、疫苗開發、數位整備、風險溝通、經濟復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