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樹立竹科典範創標竿.構築科技走廊展宏圖——專訪竹科管理局李界木局長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樹立竹科典範創標竿.構築科技走廊展宏圖——專訪竹科管理局李界木局長

採訪整理/劉一萍  (2005/12/05)    《台經月刊第28卷第12期》

竹科經營歷程與經營經驗分享

(一)從蓽路藍縷躍上成功之路

25個年頭,竹科的成長與台灣經濟起飛休戚與共,竹科從乏人問津到現在的百花齊放,不僅成為全球科技園區發展的典範,也讓台灣得以成為全球第三大的科技工業生產國。

回顧園區的成長歷程1976年,那個全民以建設為重的年代裡,行政院在院會中指示經濟部、教育部、國科會協力籌設科學工業園區1978年,科學工業園區破土動工;19801215,總統親臨主持竹科開幕。當時第一批入園的公司有美國王安電腦投資成立的王氏電腦、聯華電子、全友電腦、光儀、星茂電腦、頻率科技以及東訊等七家廠商。

爾後,園區內的廠商數如雨後春筍般自開始的七家105203家,成長到目前40720056月);每年的營業額從新台30952751,2904,550200410,859億元,不斷的倍速成長。亦促成了園區內標竿企業經營發展的成功局面,如1982年聯電使7.0微米製程技術4吋晶圓廠開工,至今已擁0.13微米90奈米、甚45奈米製程技術12吋晶圓廠;同年宏碁電腦推出台灣第一8位元的電腦產品,也是全球第一台中文家用電腦,開啟了施振榮的電腦傳奇,且宏碁現已經轉朝高附加價值的品牌行銷方向發展1987年,全球第一家晶圓專業製造服務的代工廠台積電成立,除造就了許多科技新貴,亦使台灣晶圓代工業在國際市場大放異彩。

局長在此強調,由於科技廠商群聚在園區中,竹科的產業體系發展完整,上下游廠商維持緊密的互動合作,進而能相輔相成、衝刺業績。以半導體產業為例,上游IC設計業者將設計圖畫好後,可以直接發給幾條路外的晶圓代工廠生產,發現問題時,雙方可以立即面對面的交換意見。這樣的共生關係,讓竹科內的廠商具有絕佳的產業配套支援。

(二)適應產業結構變遷,調整園區發展策略

社會、產業結構的變遷,造就高科技產業起飛的契機,年代末期到年末期,台灣產業從農工社會轉型為高科技產業發展模式,因早期的主力產業均屬勞力密集產業,為擺脫鄰國低廉勞力的競逐,便朝技術密集與資本密集產業發展,於是高附加價值的高科技產業便成為發展重點。而為因應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政府隨之擬定(1)將資訊電子產業列為策略性產業(2)鼓勵軟、硬體技術研發、資訊人才培育與應用技術推廣(3)加強大專院校資訊及半導體科系基礎建設及師資延攬,擴增招生人數,以厚植產業所需人力(4)提供園區廠商廠房設施、各種優惠及單一窗口服務(5)引進風險投資(6)延攬海外人才回國創業等相關的優惠措施,使得國內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至今。

新竹科學園區高科技產業台灣經濟發展半導體產業創新研發園區管理人才培育科技走廊國際化發展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