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中國實現小康社會之智慧農業前瞻策略
黃慧真 (2018/06/08) 《台經月刊第41卷第6期》
近年歐美地區先進國家農民利用資訊技術方面表現積極,資訊科技普遍融入農業領域,對於建設智慧農業加速轉變農業生產模式,已成為最活躍的生產要素之一,中國在此趨勢中提出「中國製造2025」(注1)之產業發展新概念,選擇具優勢與戰略產業作為突破點,並將農業裝備納為重點發展領域,未來擬開發具高新技術之自動化與智慧化先進裝備,意味著將引導更多資金與資源流向智慧農業領域。本文探討中國推動智慧農業前瞻策略所關注之績效重點,期能作為我國發展智慧農業4.0績效指標架構之參考。
智慧農業由來
農業發展主要體現於現代農業機械取代傳統採人力與畜力之作業方式,並隨著農業科技之發展,開啟智慧農業時代,可以綜合利用感測技術、智能機器裝置、物聯網、雲端計算及大數據分析等現代科技,透過資訊收集、數據傳輸、專家資料庫智慧化處理與控制等連結,實現對農業生產之產前、產中及產後進行遠程監測與控制,並提供多樣化預警方式,澈底轉變農業生產者、消費者觀念及組織體系結構,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將愈來愈大,以農業協會為主體之經營體系形成,整體生產效益亦隨之提高。在資訊技術高速發展背景下,智慧農業被寄予厚望,專家系統成為農業生產者大腦,指導農業生產經營,改變單純依靠農民經驗進行農業生產經營之模式,並透過推動智慧農業之發展歷程,逐步實現農業視覺化遠端診斷、遠端控制及災變預警等智慧化管理功能。
中國智慧農業中長期發展規劃
中國於「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擬定科學與技術長遠發展規劃,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之目標,更將科技進步作為解決「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之根本措施,因此選擇任務明確、有可能在近期獲得技術突破之優先主題進行重點安排,以解決農業基礎薄弱、農村技術水平落後等挑戰。預計至2020年,實現農業科技整體實力進入世界前列,以及促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其中與智慧農業相關之發展路徑為擴展工廠化農業與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中國科技部,2017)。於此科技發展藍圖下,中國更進一步提出至2050年之農業科技發展路線(圖1),以釐清農業領域核心科學與關鍵技術問題及其實現路徑,並為中國農業領域科技戰略提供決策依據(中國至2050年農業科技發展路線圖,2009)。
智慧農業、數位轉型、農業4.0、物聯網應用、農業資訊化、精準農業、農業機械化、數據分析、農產品溯源、農業現代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