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淺談國內油價之合理性
李嘉芳 (2005/11/07) 《台經月刊第28卷第11期》
最近三年來,由於石油生產設備與煉製設備不足、中國與印度之石油需求過度成長、偶發性事件(颶風侵襲、政治因素),以及期貨炒作等因素,使得國際油價(以西德州原油為例,注1)由2002年1月初的每桶20.88美元持續上揚,至今年8月底創下每桶70.37美元的天價,目前雖回跌至每桶64美元左右的價位,但仍較2002年1月初時上漲207%。由於國內原油幾乎完全仰賴進口,因此,國際油價的波動勢必會牽動國內油價。然而,由於政府考量目前若調漲國內油價,將會對總體經濟、產業、甚至消費者產生衝擊。是以,即使台塑於今年8月31日宣布調漲油價,但中油受政府指示而暫不跟進。然而,部分學者及油品公司認為,國內油價偏低,除無法反應國際油價之波動外,長期而言,對於油品公司經營、節約能源、油品使用之公平性等,將有負面之影響。本文將從國際油價走勢、國內油價調幅和國際原油漲幅、與國外油價水準比較,以及油品公司成本等構面,初探國內目前油價之合理性,期能提供社會大眾對於相關議題參考之依據。
國際油價走勢
1945年起到1973年止,阿拉伯輕原油的名目價格大致平穩,多在每桶1至2.5美元/桶之間,沒有大幅度的波動。但在1974年,由於阿拉伯國家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採取石油禁運,並協議減產,促成第一次石油危機,同時油價劇升至11.65美元/桶;1980年時,更升到戰後以來所未見的37美元/桶之高峰。其後因油價上升太快,導致市場對OPEC產油國原油需求減少,在non-OPEC國家侵蝕OPEC產油國之市場占有率下,沙烏地阿拉伯遂採取「逆價制」(注2),在市場上大量供應,以低價迫使non-OPEC產油國及不遵守配額規定的OPEC會員國退出石油市場,此舉使得油價暴跌,1986年甚至跌至每桶10美元以下。大致而言,從1987年起到1995年之間,除了1991年的高漲之外,世界平均的原油名目價格維持在13~18美元/桶之間。
1980年代末期,世界原油的每月價格處在每桶13到18美元/桶之間,1991年因波斯灣戰爭,油價爆升,年底達近32美元/桶。其後回落,直到1996年中,大多在15到18美元/桶之間盤桓。1996年底油價再升至近23美元/桶。此後因亞洲發生金融危機,消費投資衰退,OPEC錯估情勢增產下,油價大幅下滑,在1999年跌至近10美元/桶的低谷。油價在亞洲金融危機解除,以及波灣產油國勾結減產,並拉攏non-OPEC產油國合作減產之雙重因素影響下,開始攀升,在2000~2001年間達到30美元/桶。其後回降,但自2002年起再度升高,至2003年3、4、5月小跌3個月後,油價又一路漲至2004年10月53.24美元/桶。其後因中國升息消息、美國總統選舉、中國實行宏觀調控效應等眾多因素,油價回溫至2004年12月的43.2美元/桶。2005年第一季由於OPEC減產、美國遭受暴風雪侵襲、伊拉克大選前的政治動亂、天氣嚴寒等因素,WTI價格再度竄升至56.88美元/桶。2005年第二季後由於產油國剩餘產能不足、美國遭受颶風侵襲等因素,油價於2005年8月31日達到70.37美元/桶的歷史高價。其後油價雖然回跌,但仍在60~65美元/桶之間震盪(參見圖1)。
國內油價、國際原油、油價合理性、成本轉嫁、油品公司虧損、能源政策、節約能源、產業影響、消費者價格、政府補貼
分享: